AL-31F到WS-10,一台发动机如何托起中国战机梦

发布日期:2025-07-21 08:45    点击次数:147

一架战机的“心脏”有多重要?没有强劲的发动机,再先进的机身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面临尴尬局面:自主研发的歼-10战机呼之欲出,却卡在了发动机这个“命门”上。当时国产涡扇-10(WS-10)故障频发,大修间隔仅几十小时,而西方技术封锁让中国连谈判桌都上不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竟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救命稻草”?一款代号AL-31F的发动机,如何改写中国空军历史?

1992年3月的莫斯科寒风刺骨,中俄签署的发动机协议却让中国航空人热血沸腾。这份合同的核心——AL-31F发动机,本是苏联为苏-27量身定制的“钢铁心脏”,推力达123千牛,推重比超过7。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购买设备,更是拿到了一张三代战机的入场券。俄方甚至同意“量体裁衣”,将附件齿轮箱从顶部移到底部,专门为歼-10打造AL-31FN改型。这种合作深度,在当时的国际军贸中堪称罕见。

引进的紧迫性源于残酷的现实对比。彼时中国主力歼-8搭载的WP-13发动机推力仅66千牛,而美国F-15的F100发动机早在1974年就达到106千牛。更致命的是可靠性差距:国产发动机大修间隔不足50小时,AL-31F却能达到1000小时以上。1998年3月23日,成都黄田坝机场,装配AL-31FN的歼-10原型机一飞冲天。试飞员雷强回忆:“推背感像被巨人踹了一脚,和过去飞二代机完全是两种体验。”

这款俄制发动机的能耐不止于此。它像一块“万能拼图”,先后适配歼-11B、歼-15甚至早期歼-20。2005年那笔3.5亿美元大单,100台AL-31FN到货后,中国空军终于开始批量退役老旧的歼-7机群。有个细节鲜为人知:俄方始终拒绝开放控制系统源代码,逼得中国工程师硬是自主研发了全权限数字控制(FADEC)系统。这种“卡脖子”反而催生了技术突破,为后续WS-10的逆袭埋下伏笔。

转折发生在2018年珠海航展。一架编号1034的歼-10B拖着红蓝尾焰,在空中做出“眼镜蛇机动”,它搭载的正是矢量推力版WS-10B。此时国产发动机推力已达137千牛,反超AL-31FN。更让外界惊讶的是,2021年交付巴基斯坦的歼-10CE也全面换装“中国心”,巴空军反馈“维护周期比俄制发动机延长30%”。从“能用”到“好用”,中国用了整整三十年。

AL-31F的故事藏着航空工业的生存法则。它像一根拐杖,既支撑起中国空军青黄不接时的艰难前行,又在某个时刻注定要被扔掉。如今WS-15已进入最后攻关阶段,180千牛的推力指标直指五代机巅峰。回望1996年首批AL-31FN到货时,总师宋文骢曾说:“借来的火种,终要燃成自己的太阳。”

航空发动机的博弈从来不只是技术较量,更是国运的投射。当年AL-31F的引进像一场及时雨,但真正改写历史的,是雨停后自己长出的森林。如今中国战机翱翔天际时,那轰鸣声里既有俄罗斯金属的余韵,更跳动着自主研发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