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腕到牢笼,穆巴拉克拿命说清,投美下场如何?

发布日期:2025-07-29 16:31    点击次数:185

说句老实话,在病房里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埃及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他这起起落落的一生,尤其是那个戏剧性收场的后段,真值得琢磨琢磨。

他算得上是埃及现代史上数得着的风云人物,有过风光无限的日子,也经历断崖式的跌落,整个过程看着就让人感慨,特别像一场浓缩了地缘政治现实的大戏。

想想看,2020年2月25号那天,穆巴拉克在开罗一家军医院里去世了,享年91岁。

新闻出来,官方态度相当“克制”,简简单单用了“前总统”三个字。

埃及政府给了他一个军礼,规格不算低,但也说不上有多么大张旗鼓地缅怀。

大洋对岸的那个老朋友——美国呢?表态就更加轻描淡写,发了份算是例行公事的“哀悼”声明,其他的?啥也没有了,连个有份量的象征性人物到场都省了。

这对比他曾经“叱咤风云”的年月,反差实在有点刺眼,难免让旁观者咂舌:世态炎凉,这大国扶持的友谊小船,沉得可真快。

说回那天开罗解放广场,2011年1月25号。

这个日子可是穆巴拉克命运急转直下的起点。

之前几十年积累的不满跟导火索一样被点燃了。

“我们要面包!我们要自由!我们要社会正义!”这口号喊得震天响,起初可能很多人也没想到这股火能烧得那么旺,持续时间那么长。

十八天,对穆巴拉克来说,每一天都像是煎熬。

眼看着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他那套以前屡试不爽的“稳、封、拖”三板斧,这回完全失灵了。

断网?断通讯?阻止不了信息在口耳相传和愤怒中扩散。

让警察出去镇压?可警察的盾牌也挡不住汹涌的人潮,有些警察自己都撑不住,丢了装备溜了。

更关键的是,被他视为政权根基的军队,态度也暧昧起来,甚至公开表示“中立”,其实就是不再坚决支持他了。

最后这根支柱一松动,他挺不住了。

2月11号那天,这位当了埃及三十年最高领导人的强人,宣布辞职,把权力交给了军方。

三十年啊,说没就没,结束得干脆利落,可能连他自己都觉得恍惚。

其实回头看看他上台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某种宿命意味的突然性。

1981年10月,那次开罗的阅兵式,枪声骤然响起,时任总统萨达特遇刺身亡倒在血泊里。

当时就在萨达特旁边的穆巴拉克,也中了枪,万幸的是他活了下来。

那几乎是历史瞬间把他推到了前台。

对一个在空军服役多年、有过实战经验、经历过政坛起伏的人来说,这既是巨大的政治机遇,也是巨大的赌注。

他上台后,看准了形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面倒向美国。

这一靠,可让当时的埃及受益匪浅啊。

从1987年开始,美国每年固定向埃及输血:13亿美元军援,2.5亿美元经济援助,这在当时的购买力可不是小数目。

钱到位了,好处立刻就看见。

埃及空军那些老旧的苏制战机,换成了当时最先进的F-16;陆军按着北约的训练大纲操练起来;连高级军官都成批地被送到西点军校这类地方“镀金”、学习新思想。

美国人当时对这个局面满意得很,觉得在埃及这关键地带稳住了阵脚,找到了一个可靠伙伴。

穆巴拉克呢?他当然更满意,有了美国的公开支持和背书,他在处理内部事务时腰杆就硬得多,说话分量更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靠”字上。

有了强力外援撑腰,穆巴拉克在巩固权力时的手段就越发强硬起来。

对于政坛上的异己力量,他不惜采取清洗手段;为了长久掌权,不惜反复推动宪法修改为自己铺路;对舆论的控制越来越严,记者们写东西都得看“风向”;对国内兴起、颇有影响力的宗教团体,更是严防死守,强力打压。

有观察者指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和对压制的依赖越来越深,渐渐远离了争取民心和建立社会共识这条正途。

老百姓的日子没见有多大改善,口袋里的钱不经花,怨气就跟野草一样,堵是堵不住的,只会越长越高。

在国际事务上,穆巴拉克也坚定不移地站在美国这边。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中东局势紧张万分,他二话不说,派兵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块儿去打萨达姆政权。

作为“投名状”的回报,美国人倒也大方,手一挥就把埃及欠下的高达140亿美元的巨额外债给一笔勾销了。

表面看,埃及是大赢家,轻轻松松减掉了财政上一个大包袱。

但很多分析者后来回过味来:这笔交易背后,埃及让渡了太多战略自主权,把自己更深地绑在了美国中东战略的战车上。

简单说,往后很多事情,就不再是穆巴拉克一个人说了算那么简单了,绳子攥在别人手里,关键时刻怎么走,就不是他自己完全能主导的了。

可惜,沉浸在当时战略“胜利”喜悦中的穆巴拉克当局,似乎没太警觉这其中的潜在风险。

步入2000年后,穆巴拉克治下的埃及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家族化倾向。

他的小儿子贾迈勒,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穿着笔挺的西装,堂而皇之地出入政府高层会议,“接班”的意图几乎就差直接写脸上了。

那个阶段的埃及,在一些批评者眼中,越来越像穆巴拉克家族的“私人产业”:所谓的议会选举逐渐沦为走形式,“选”的味道越来越淡;国家经济更像是为某些特定集团服务的工具;甚至连埃及国家电视台这样的喉舌机构,也几乎成了为特定政策路线和人物形象服务的专属宣传车。

美国人对这一切看得很清楚,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保持了相对沉默。

为什么呢?说白了,那个时期的美国评估标准就是稳定压倒一切。

只要穆巴拉克还能牢牢掌控着埃及时局,还能有效管理其与以色列的边境和平(这对美国的中东战略至关重要),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帮着美国维持中东地区的大致平衡,扮演一个区域“稳定器”或“看门人”的角色,美国人就觉得可以接受他这些“小动作”。

“稳定符合当前利益”是美国最关心的点。

但这个“门神”角色扮演得越久、越投入,有个悖论就越明显:这位“门神”为了守住大门,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国家内部的地基越挖越空,因为它过度依靠强力控制和外部支持,而不是内部的活力与共识来支撑国家这台机器。

当2011年初,解放广场的怒火彻底爆发出来时,穆巴拉克几乎是束手无策,他之前的强力控制手段在沸腾的民意面前瞬间瓦解。

而最让他心寒,也让世人看得清清楚楚的,是老朋友美国的态度转变。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开始的表态非常官方且谨慎,试图在“盟友”和“民众”之间找个微妙的平衡点观望风向。

但当广场上的人潮没有丝毫退却、穆巴拉克明显大势已去时,美国政府的调门立刻变了,明确表态“支持埃及人民的选择”。

这听上去是尊重民意,但深究起来,这无疑是给穆巴拉克政权下达了最后的死亡通知书,相当于默许了那场“革命”,也等同于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抛弃”穆巴拉克这位“老朋友”。

想当年“美援饭”吃得那么香,关键时刻连一句有力的支持、甚至帮忙争取个“延缓审判”或者“保外就医”的人道主义说情,华盛顿都吝啬得一句不提。

这种反差,实在是太鲜明,也太深刻了。

穆巴拉克的下台,不过是另一场风暴的开端。

转眼间,他就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总统,跌落成了被告席上的阶下囚。

2011年8月3日的一幕极具象征意义:身体已经相当虚弱的老穆巴拉克,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被直接推进了法庭。

为了保护也好,为了防止意外也罢,他周围树立着坚固的铁笼。

全世界都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一个风烛残年、说话都显得吃力的老人,站在了历史的被告席上,面对滥用职权、镇压导致示威者身亡、贪腐等等一系列重量级指控。

那个画面,充满了戏剧化的悲情和苍凉感。

2012年6月,法庭裁决下达:终身监禁。

曾经的“中东强人”、“地区协调人”、“美国的坚定盟友”,瞬间成为了“铁窗内等待最后裁决的囚徒”、“旧时代残留的符号”。

更令人唏嘘的是周遭人事的变幻。

他曾经依赖且代表军方统治的军队高层,为了新生政权的需要,迅速与他撇清了关系;议会早就换成了崭新的面孔;就连他过去的老部下、旧同僚们,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环境,也在调整着自己的历史叙事,曾经称颂的“民族英雄”名号悄然退场,转而被贴上了“专制残余”之类的标签。

这角色转变之快,真比选举投票翻牌子还利索。

广场上那些推倒穆巴拉克的普通民众呢?在最初的胜利狂欢之后,生活似乎没有立刻变得更好。

失业还是如影随形,生活必需品价格依然在缓慢而持续地上涨,日子的压力还是实实在在的。

面对这位前强人最终衰老、受审乃至离世的命运,民意也变得复杂起来。

欢呼声固然有,但也夹杂着相当一部分的唏嘘感叹,似乎意识到推翻一个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复杂性。

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很耐人寻味,也许是因为生活依然艰难产生的疲惫感,也许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或许是看清了权力游戏的冷酷本质后的一种冷眼旁观,又或者兼而有之。

这种沉默,有时比喧哗的呐喊更能反映真实的社会心态。

穆巴拉克最后重获自由,也像是一曲微弱的时代终章。

2017年3月24日,经过上诉和漫长的司法程序,埃及的法院推翻了之前的判决,宣布他无罪释放。

他没有回到曾经的宫殿官邸,而是直接住进了一家军方管理的医院休养。

从那以后,这位曾经掌握着八千万埃及人命运的风云人物,彻底从公众视线里消失了。

病房房门紧闭,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成了一个安静的、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他极少再公开露面,更从未涉足政治场合,仅有的消息,也不过是偶然流出的几段录制好的视频片段,内容也仅限于回忆过去的战争岁月。

镜头前的那个老人,语速慢了,声音平淡了,脸上的神情也松弛了,不再有昔日那种鹰隼般的锐利。

他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行将就木的老人。

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那个曾经紧紧握着埃及方向盘、驶过漫长三十年时光的老司机。

穆巴拉克的故事落幕了,但留下的思考却沉重。

这个空军飞行员出身、战场上拼杀过、在复杂的政治旋涡中博弈、曾被视为中东重要平衡者的“狠角色”,其一生轨迹勾勒出的绝非孤例。

他前半生与美国紧紧捆绑带来的高速发展期,以及后半段因紧密捆绑而产生的路径依赖、内部治理僵化和最终的迅速崩盘,构成了一个近乎标准的“依附-崩解”样本。

他极其戏剧化的结局,不仅刻在埃及现代史的教科书里,恐怕也深深烙在了每一个试图依靠外部强权来巩固自身、或者在国际博弈中试图走钢丝、实施所谓“对冲策略”的执政者心上。

从铁腕治国到铁窗生涯,穆巴拉克的经历是一个极端而又极具代表性的警示符号。

它提醒我们,投靠外部强权或许能换来一时的、丰厚的资源和利益,却难以换来真正持久的安全和执政的底线——民心所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美援强大,能够轻易买来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武装出看起来无比强大的军队,甚至可以买来某种程度的外部承认和战略空间。

但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外援这柄双刃剑,能划破苍穹获取力量,同样也能在不经意间割伤自己命运的咽喉。

它买不来一个政权长久的生命力,更买不来真正的国运昌隆。

穆巴拉克用他跌宕起伏的九十一载岁月,为这个地缘政治的永恒课题,添上了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注脚:依附之重,往往远超过它表面所能承载的一切好处,最终可能导向的,是难以承受之轻——权力的真空与国家的前路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