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拍板决定,要对加沙地带进行全面军事占领,这被许多人看作是实现“大以色列”宏图的关键一步。然而,就在外界普遍担忧加沙平民命运的时候,以色列的权力核心却先一步爆发出剧烈冲突。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计划,并未收获预想中的一致支持,反而一脚踢到了铁板上。这块铁板,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手下的以色列军方高层。
内塔尼亚胡的“最后一搏”?
内塔尼亚胡这次之所以态度如此决绝,背后是汹涌的内部压力。哈马斯近期故意放出的两段人质视频,彻底点燃了以色列国内的怒火。视频里,被扣押的人员瘦骨嶙峋,虚弱到几乎无法站立,这一幕刺痛了所有以色列人。
社交媒体上,“带他们回家”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民众要求政府采取果断行动的压力已经沸腾。在这种氛围下,内塔尼亚胡如果表现得不够强硬,他的政治地位将岌岌可危。
外部环境的变化似乎也给了他更多底气。特朗普政府的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公开表态,支持以色列对哈马斯采取极端政策。据以色列部长级官员透露,内塔尼亚胡在内部讨论中口气大变,言辞极具攻击性,甚至直接放话要“让加沙永远不再构成威胁”。
这标志着他的战略目标,已经从过去的“有限打击”悄然转向了“全面控制”。一份提交给总参谋长的分阶段行动方案显示,以军计划将军事行动扩大到加沙中部的难民营和南部拉法市的“敏感区域”。
将军们的集体“抗命”
面对总理的军事豪赌,以色列军方高层却集体踩下了刹车。现任军队总参谋长扎米尔在最近的安全内阁会议上,几乎是公开叫板,明确反对在当前情况下扩大军事行动。他的理由非常现实,也非常残酷。
扎米尔认为,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根本矛盾是政治问题,妄图用纯军事手段解决,无异于缘木求鱼。他警告说,全面占领加沙不仅会急剧加剧战斗,更可能催生无法弥合的仇恨,让双方陷入更深的血腥冲突。
更致命的风险在于人质。哈马斯手上仍握有49名以色列人质,其中22人生死未卜。一旦以军发起强攻,哈马斯很可能会处决人质作为报复。对于一个将解救人质作为核心目标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投鼠忌器。
这种担忧并非扎米尔一人独有。他的前任,总参谋长哈莱维,在2024年就是因为与内塔尼亚胡在加沙政策上存在巨大分歧而被迫辞职。哈莱维曾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缺乏明确的战后管理方案,导致以军陷入“打了又撤、撤了又打”的危险循环。
前国防部长加兰特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内塔尼亚胡的战略没有清晰目标,只会让军队陷入占领与撤出的泥潭。据报道,甚至有数百名退休的以色列安全高官联名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他能出面劝说内塔尼亚胡尽早结束战争。
“人道主义城市”还是“新式集中营”?
面对总理的压力,军方和部分内阁成员并非只会说“不”,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方案。总参谋长扎米尔的策略更为谨慎,他主张先封锁加沙的出口,控制住人口密集区,以此为筹码迫使哈马斯交出人质并回到谈判桌上。
在他看来,只有在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后,才能讨论加沙的重建和未来。现任国防部长卡茨则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在加沙南部的拉法市,建设一个能容纳至少六十万人的“人道主义城市”。
卡茨的计划是将加沙北部的难民迁移至此,并由以色列政府直接管理,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加沙的混乱局面。然而,这个计划一经提出就招致了尖锐的批评,有声音直指这无异于建立一个“新式集中营”,本质是隔离而非解决问题。
卡茨本人也明确表达了对内塔尼亚胡计划的担忧,他力挺总参谋长扎米尔,认为他是当下最合适的人选,并强调军方在这种时刻表达立场是合情合理的。他认为,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可能面临的冒险,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风险。
饥饿与枪声交织的绝境
无论高层的政治博弈如何激烈,加沙地面上的人道主义危机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恶化。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7月底发出警告,加沙地带正面临全面饥荒,超过九成的人口处于“灾难性饥饿”状态。
加沙卫生部门的数据更为触目惊心:自今年3月以军封锁以来,已有180人因营养不良死亡,其中竟有93名是儿童。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路透社报道,在一个由美国支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运营的援助点附近,频繁发生以军枪击事件。
自5月该基金会运作以来,已有一千多人在排队领取物资时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被以军开枪打死的。饥饿与枪声,共同构成了加沙民众“活着”的日常。与此同时,由埃及和卡塔尔主导的停火谈判也陷入僵局,双方分歧巨大,磋商被迫中止。
结语
这场由内塔尼亚胡强推的全面占领计划,最终在军方的强烈反对下,导致原定于8月5日召开的内阁会议被迫推迟。这起事件,将以色列战时内阁内部深刻的裂痕,赤裸裸地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一边是急于通过军事胜利来巩固政治地位的总理,另一边是更看重实际风险和长远后果的军方将领。这场内部的“战争”,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外部的冲突。最终谁会妥协,不仅决定着加沙几十万人的命运,也左右着以色列自身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