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药厂,到成为“苗药顶流”并登陆资本市场,再到如今市值大幅缩水,贵州百灵的发展轨迹充满了戏剧性。
今年6月30日,贵州百灵总市值为72.4亿元,较十年前巅峰时期的400亿元,蒸发幅度超过80%。这家曾经的“苗药第一股”,如今股价在几元区间徘徊,近9万名投资者深陷其中。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执掌公司的姜氏家族长达十余年的资本运作。
不少人可能对贵州百灵这家公司不太熟悉,但大概率用过它生产的药品,像维C银翘片、双羊喉痹通、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都出自该公司。
1996年,35岁的姜伟以1500万元收购了当时濒临倒闭的安顺制药厂,这是贵州省首例国有企业产权整体转让改制案例。这家成立于1970年的国有药厂,当时年营收不足500万元,却成为了姜伟“苗药帝国”的起点。
2003年,贵州百灵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年销售额破亿的苗药企业。2010年,贵州百灵成功上市,由姜氏家族100%控股,其中姜伟持股70.46%,其母亲和弟弟各持股14.27%。通常情况下,企业上市是为了更好地集资,会将股权分散到各股东手中,像这样完全由自家人持股的情况并不常见,已显露出一些不寻常的迹象。
2013年,反常情况开始出现。姜氏家族的母亲张锦芬在公司市盈率高达45倍时,首次减持,套现3.7亿元。随后在2015年牛市顶点,再次清仓套现4.5亿元;2016-2020年通过21次股权质押融资19.5亿元,质押比例最高达98%。
截至去年,姜氏家族通过股权质押、26次股权质押融资,以及被动减持、司法拍卖等隐蔽且“看似合理”的手段,累计套现42亿元。例如,2022年姜勇因债务纠纷被司法拍卖2299.72万股,成交金额1.47亿元;2023年姜伟以5.698元/股协议转让3470万股,较前一日收盘价折价30%,套现1.98亿元用于偿债。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其母亲和弟弟成功退出,姜伟的持股比例从100%降至17.55%,且全部质押。这种“质押-减持-再质押”的套现链条,与鸿博、有棵树等公司的案例高度相似。上海交通大学资本市场监管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15年以来,A股发生的恶性套现案中,家族企业占比高达78%。
如今的贵州百灵,股价从三位数跌至个位数,市值蒸发数百亿,8.8万股民人均亏损超28万,部分股民账户缩水甚至超过70%。虽然公司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但根据当前《证券法》,对违规减持的最高处罚仅1000万元,与42亿元的套现额相比,几乎起不到什么制约作用。
姜伟家族将上市公司当作自家提款机,肆意套现,只留下茫然的股民。这样的资本现象,从未断绝,未来或许还会以其他形式出现,毕竟“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