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群从天际划出一条火线,以色列上空顿时亮起耀眼的光芒,胡塞武装这次可真“做得大”啊。一枚带着多个弹头的“巴勒斯坦-2”导弹,成功突破义军的防御线,准确击中目标,把号称“铁壁”的防空系统弄得丢人现眼。
几天之后,以色列空军派出了10架F-15I战斗机,飞了超过2000公里,携带钻地弹,精准击中了也门胡塞武装的据点。
导弹对导弹,空袭对空袭,中东这场“你来我往”的较量,早就不再是点到为止的小范围比拼,而是转向了高端技术的正面较量。
分弹头导弹“打了个措手不及”,以色列防空暴露重大漏洞
这次交手的“焦点”,不在加沙,也不在黎巴嫩,而是转向了也门。胡塞武装突然拿出一张新牌,名叫多弹头导弹“巴勒斯坦-2”。
这可不是普通的火箭弹,像样的疑似是伊朗“霍拉姆沙赫尔”的改良版,还配备了分导式再入飞行器(MARV)技术,也就是说一枚导弹发射后,到了末端还能分裂成几个弹头,分别打向不同的目标。
这类导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你能拦下一枚,却没法全都拦住。以色列的“大卫弹弓”和“箭式”防御系统本来就是针对单弹头或弹道飞行物设计的。可一遇到“群攻”战术,再加上有些弹头可能具备高超音速滑翔能力,整套雷达追踪和拦截系统就变得措手不及了。
据《金融时报》转述一位以色列军方的匿名人士说,这次攻击力有两个弹头顺利突破防御线,击中了军事基地外围,搞了一些破坏。
这不光是实实在在的攻击,更像是一种技术上的羞辱感。反导系统本来就花了不少钱,现在要应对更复杂的拦截任务,防御的花费只会越来越高,而对手的“性价比”却越发提升。
从战略层面说,这次打击不仅仅是胡塞武装的“秀肌肉”,更像是伊朗借代理人在战场上试探一下以色列防御系统的底线。伊朗没直接动手,但那些技术“代言人”已经登场,效果比直接交火还要犀利得多。
F-15I夜袭胡塞基地:技术反击还是战略博弈?
以色列明显不想让自己吃这份哑巴亏。几天之后,10架F-15I“雷电”战机从内盖夫基地起飞,远距离飞行到也门萨那以北,目标直指胡塞的地下武器储藏库。这次远程打击可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一次全面的战术展示,展现出以色列的整体调动和打击能力。
F-15I“雷电”战机,作为以色列最强的远程攻击利器,装备了GBU-31和GBU-12两款高精度炸弹,前者专门用来破坏地下深层设施,后者则针对地面上的重要目标。这两款炸弹都来自美国,精准度非常高,专为对付像胡塞这种“藏得深,打不着”的目标量身定制。
更要命的是,这次行动背后配套的支持系统也都到位:空中加油机、预警机、电子战机统统在场;卫星侦察提前锁定了目标;飞行路线还巧妙避开了伊拉克和伊朗的领空,绕过这些地区,直接从红海进入也门。这样的跨国突袭加上精准打击,早已经超出了普通空袭的范畴,简直就是现代战争的“教科书级操作”。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卫星拍的图像显示,至少有三个地方被摧毁,那爆炸的火光在夜里还能看到好几公里远。以色列的心思很明显:不仅要出手,还得让你痛,让你惧怕。
不过呢,问题也接踵而至。对胡塞来说,武器都得归功于伊朗,一旦基地被炸,还能及时转移;而以色列要持续这么高强度的远程打击,不光是财政压力大,国际舆论也是个大难题。这场中东的斗争,渐渐从“突然而猛烈的爆发”变成了“耗损阶段的技术较量”。
背后是伊朗的算盘,前面是大国的影子
这场战斗的表面是导弹和战机的较量,但背后其实是伊朗、以色列、美国等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胡塞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地方武装”,而是伊朗在也门的“代理人”。伊朗借助导弹技术,不仅在检验实战效果,还在布局一个跨区域的威慑网络。
从叙利亚、黎巴嫩到也门,伊朗的代理力量已经搭建起一个“夹击以色列”的三角战阵。武器升级这步棋,主要是为了增强非对称作战的实力,让对手不得不付出更大代价。而以色列的应对打击也凸显出,虽然技术上很强,但战略上的主动权还是有限的。
再看看美国的表现,虽然没直接派兵上阵,但“萨德”系统和反导技术已经在海湾地区迅速铺开。美国一方面要保障盟友的安全,另一方面又不想陷入全面战事,只能在幕后偷偷输送技术和情报,帮忙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