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无坐力炮主要用于为步兵作战提供火力支援,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平叛作战以及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都缴获了数量不少的美制M18式57毫米与M20式75毫米无坐力炮。从1950年到1989年,团级单位的核心攻击与破甲装备便是无后坐力炮。
一:
无坐力炮归属于线膛炮范畴,其结构原理为药室的直径大于身管,与弹药药筒之间留有空隙,弹药的药筒侧面分布着众多小孔。击发之后,火药气体先从侧面喷出,随后再从药室后方喷出,以此抵消弹丸产生的后坐力。这种火炮射击时,尾焰和扬起的尘土都极为明显,尾部喷出的火焰呈120度扇形,喷火距离达20米。一旦开炮,炮尾后方很远地方的青草都会被烧光,人若不慎进入这一区域,会被烧成焦骨,就连地皮都会被掀起来,所以很容易暴露位置,射击后必须马上转移。实弹射击时声音极大,不张嘴的话容易震坏耳膜。由于无坐力炮没有反后坐力装置,因此重量很轻。1943年,美军在北非战场缴获了德国LG40型75毫米无坐力炮,并以此为基础仿制出M20式75毫米无坐力炮,给每个步兵营配备两门,这使得美军步兵营的打击范围扩展到了6800米。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每个步兵团仅配备6-8具火箭筒,美军坦克带来的威胁极大。为应对紧急情况,我国仿制出52式57毫米无坐力炮和52式75毫米无坐力炮,这些炮能够发射美军的弹药。步兵营的机炮连通常装备6挺重机枪和2门57毫米无坐力炮,一个19人的57炮排会携带2门炮和50发炮弹。57毫米杀伤榴弹的最大射程为3400米,57毫米破甲弹的破甲厚度在30度角时为70毫米。1952年6月13日,志愿军凭借4门57毫米无坐力炮和2具90毫米火箭筒,在古直木里用3小时时间,以19发炮弹命中13发的战绩,成功击退美军24辆坦克的进攻,击毁击伤坦克6辆,缴获2辆。57毫米无坐力炮的有效射程为200米,而火箭筒仅为100米。
75毫米无坐力炮的炮身重量仅为40千克,加上轮式炮架和瞄准具后,全炮重93千克;改用可折叠三脚架后,全炮重量降至50千克。每个步兵团都有一个无坐力炮连,装备4门75毫米无坐力炮,该炮连编制中有一个30匹骡马的驭手班,每个炮班配备3匹骡马,分别用来驮运炮身、炮架和炮弹。在山岳丛林地带,由于道路状况不佳,就需要人工扛运。军、师两级则编有75毫米无坐力炮营。75毫米杀伤榴弹的最大射程为6500米,破甲弹在30度角时的破甲厚度为90毫米,炮弹重约4.5千克,价格相当于当时的100斤大米。步兵团装备75毫米无坐力炮后,便可以淘汰步兵炮,与迫击炮配合形成兼顾曲射和直射、打击范围达6000米的火力网。在西南、西北的一系列剿匪作战中,敌方虽无坦克,但地形复杂,重型武器难以携带,部队只能携带迫击炮、无坐力炮这类可以分解驮载的轻型火炮伴随步兵作战。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57毫米无坐力炮排随步兵一同推进。步兵连在公路上遭到3挺重机枪的射击,炮排在400米距离上,用2发炮弹击毁了第一挺重机枪;接着在450米距离上,用3发炮弹击毁了第二挺重机枪;随后在80米距离上,首发便命中了第三挺重机枪的工事。后来,大批52式57毫米无坐力炮被配备给沿海守备部队,野战部队则装备75毫米无坐力炮。在珍宝岛事件中,75毫米无坐力炮已无法有效应对苏联坦克。一门75毫米无坐力炮击中了两辆苏军装甲车,其中一辆自行退回,另一辆受重伤被拖回。这门75毫米无坐力炮射击后,尾焰扬起大量积雪,立刻引来苏军迫击炮的炮火。炮班最后一次射击击中一辆坦克,坦克并未受到严重损伤,仅挡泥板和一些附件被炸毁,坦克发现目标后开火反击,炮手杨林被坦克机枪击中牺牲。
早在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吴运铎认为75毫米无坐力炮威力欠佳,提出通过增大口径来提升威力,之后在苏制B-10型82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无坐力炮。不过,B-10型82毫米无后坐力炮配备双轮炮架,不适合以徒步机动为主的中国陆军,因此新一代无坐力炮取消了轮架,将全重从100千克降至30千克。与75毫米无坐力炮相比,新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轻便,炮身重21.5千克,炮架重7.5千克,机动时可手提携带,能采用卧射、立姿、单腿跪姿肩炮射击等方式,也可以用脚架支撑射击。新炮采用滑膛身管,装填时无需小心地让弹带导线与膛线吻合,装填速度更快,动作也更简单。但轻量化带来的代价是有效射程从400米降至300米,这个距离作为营属反坦克武器来说实在太近,面对高速冲锋的坦克,仅有一次射击机会。
这款新型火炮被命名为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可惜没能赶上珍宝岛之战,直到战后才紧急生产了100门调往前线。到1970年,只有少量部队完成了换装,这主要是因为该炮采用的滑膛身管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而当时工厂既缺设备又少技术工人,导致产量上不去,全军换装因此拖到了1977年之后。此外,当时质量控制体系遭到破坏,产品质量糟糕,还发生过不少事故,这些劣质弹药让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部队蒙受了巨大损失。对越自卫反击战属于山林地进攻作战,炮兵射击的安全范围通常在150到200米之间。当炮火袭击结束、火力向纵深延伸时,步兵从出发位置推进到敌方前沿的这段时间里,火力会出现空缺,这就需要小口径火炮打击各类死角和复活目标,实现大小火炮紧密配合、曲直射火力相互补充。
清除前沿障碍时,40火箭筒、火焰喷射器、重机枪都能派上用场,但无后坐力炮的威力要更大一些。它的直射距离为300米,最大射程达750米,还具备破甲攻坚的能力,是步兵团以下最主要的反坦克/直瞄直射火力支援武器,甚至是步兵团或营级单位唯一的直瞄直射火炮。它能快速伴随部队推进,攻击火力点和小集群目标。原本一个乙种团的机炮连下辖一个82毫米无后坐力炮排、一个100迫击炮排和一个14.5双管高射机枪排,参战部队会将其扩编为82无后坐力炮连。原先的班长升任排长,副班长成了班长,骨干则分别担任副班长和瞄准手,其余人员从新兵和其他部队抽调补充。
从1979年1月5日起,各部队陆续展开战前训练。大多数人热情高涨,但也有少数人因畏惧战斗而装病,不过在教育引导下,这些人都转变了态度,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训练中。训练先从体能开始,平常早操的徒手跑步改成了全副武装跑步;上下午则进行操炮训练,每个炮班有8人,包括1名班长、1名副班长和6名炮手。训练方式也从单一炮手训练改为所有炮手都要快速掌握口令、捕捉目标、目测距离、确定射击诸元以及射击操作。到了晚上,还要练习夜间操炮技能。面对亚热带丛林中比人还高的野草,炮手们反复练习蹲下起立射击——也就是在作战中遇到突发目标却没地方架炮时,先蹲下装好弹药,趁着敌人火力间隙猛地站起来开炮。他们还进行了十几次实弹射击,自制了运动靶,为节省弹药,还用枪代替炮来射击运动目标。
1979年2月14日,每个无后坐力炮排携带三门82毫米无后坐力炮、60发炮弹、两支手枪、4支冲锋枪及360发子弹、24枚手榴弹,还有望远镜、指北针、标杆、防滑脚爪、小铁锹、小镐头,全排25人到步兵连报到,由连长统一指挥,副连长一同行动。公路行军时,火炮和弹药都由军骡驮运,每头骡子驮1门炮或是20发炮弹;爬山越岭时,所有装备全靠战士们肩扛。弹药手最为辛苦,除了每人要携带个人装具、水壶、1.5斤大米、8块压缩饼干外,还得背20千克重的炮弹。从集结地域出发时,全连在黑夜中排成一路纵队前进,无后坐力炮排前面是重机枪排,再往前是连部。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后,队伍拉得很长,有弹药手实在走不动了,对排长说:“打死我吧,我真的走不动了。”排长只能好言安慰,让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体能好的人会帮体力差的多拿些装备,大家互相搀扶着前行。过河时,河边的地面一踩就往下陷,到了河对岸又要攀爬陡崖,扛着重43斤炮身的二炮手根本爬不上去,只能拿出镐头刨出脚蹬的地方,先把炮身拉上去。全排人使出浑身力气,后面推前面拉,花了半个小时才总算爬了上去。大家稍作休息,喝了点水,吃了块压缩饼干,重新打好绑腿再继续赶路。步兵连的任务是攻打一个高地,争取偷袭成功,若偷袭不成就实施强攻,无后坐力炮排负责清除前沿障碍。步兵们刚走到一段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就看到山岭上有火光,接着传来“卟卟”的子弹落地声,无后坐力炮排立刻有3人伤亡,显然偷袭失败了。好在这时天刚亮,敌人看不清目标,只是盲目扫射,大家赶紧隐蔽、卧倒。
三:
打头阵的无后坐力炮班率先突入前方敌军战壕,顺着壕沟快速推进,跟在后面的无后坐力炮班朝着敌方火力点发射了数枚炮弹。尽管与敌方火力点的距离超出了有效射程,没能将其摧毁,但猛烈的炮火还是震慑住了对方,己方部队趁机冲过了火力封锁区域。壕沟里的无后坐力炮班立刻扛起步炮,接连向敌军火力点射出两发炮弹,成功摧毁了该火力点。这时,有人跑过来说前面战壕右侧有敌军在射击,让他们赶紧打掉那里。无后坐力炮班只听到不远处敌军的机枪一直在响,可战壕有齐胸深,顶部还堆着土,从里面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情况。在无法使用火炮的情况下,他们朝着敌军枪声传来的方向扔了一颗手榴弹,机枪声随即停了下来。过了十几秒,无后坐力炮班又扔出一颗手榴弹,紧接着全排将士攻上了高地。
不远处的步兵连正朝着通往主峰和鞍部的前沿阵地发起进攻。由于周围到处都是草木,敌军隐藏在里面,想要捕捉目标非常困难,只能趁着敌军射击时扬起尘土的瞬间才能发现他们的踪迹。三门无后坐力炮在高地前沿呈一字排开,各自划定了射击范围,班长们紧盯着自己负责的区域,一旦看到尘土飞扬就立刻下令射击。没多久,就摧毁了十几个火力点,炮管都被打得通红。有些无后坐力炮的炮尾部堆积了厚厚的火药残渣,导致炮闩无法打开,只能一次只用一门炮轮流射击,腾出时间来擦拭火炮。有的瞄准手耳朵被震得听不清口令,只能到安全的地方恢复听力。没过多久,60发炮弹就只剩5发了。这时,1500到2000米处有一挺高射机枪还在射击,甚至打死了步兵连连长,通过望远镜观察,隐约能看到它藏在山顶的战壕里。
无后坐力炮班也顾不上距离已经超出有效射程,连续发射了三发炮弹。炮弹都在离高射机枪不远的地方爆炸,暂时压制住了这挺高射机枪。只要藏在战壕里的高射机枪想探出头来射击,无后坐力炮就立刻开炮。虽然没能彻底消灭这个火力点,但高射机枪也无法再进行射击,攻击部队得以脱离其威胁,向着前方阵地冲锋。第二天,在远程炮火的打击下,步兵很快占领了高地主阵地。之后,无后坐力炮班开始构筑工事、挖掘防炮洞,擦拭保养好火炮、补充完给养后,又整装出发,继续发起进攻。不久后,他们接到了部队回撤的命令,返回了国内。这个排在战斗期间一共发射了110多发炮弹,有效支援了步兵连队的作战行动。其实当时78式无后坐力炮已经研制成功,该炮采用火箭增程型破甲弹,直射距离达到了500米,可惜直到1979年3月才在部队进行试用。
四:结语
无后坐力炮是一种科技含量不高的武器,曾在一定时期内提升了解放军步兵营的反坦克作战水平。尽管它存在用途单一、直射距离较近等缺点,但对于长期依靠徒步和骡马机动的步兵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伴随火器。随着“红箭”-73/8型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的列装,无后坐力炮逐渐退出了军队的装备序列,不过美军在淘汰无后坐力炮几年后,又重新将其装备部队。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