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庆节和中秋节临近,退休人员们迎来了两个关于养老金的好消息,此外,部分地区的老人还额外收到了一笔节日补贴,可谓是喜上加喜。
第一个好消息来自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成就,其中几个关键数据让人感到非常踏实。
首先,社保基金的“家底”十分雄厚。数据显示,养老、失业、工伤这三项社保基金的收支总规模达到了近70万亿元,目前的累计结余有9.81万亿元,接近10万亿大关。这笔庞大的资金储备,是养老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的最坚实基础。
其次,参保的人数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0.72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一个健康的社保体系需要不断有新的力量加入,参保人数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基金的收入来源更加稳定,运行也更加安全。
此外,为了应对未来的支付压力,让“养老钱”实现保值增值,一部分社保基金进行了市场化投资运营。目前,投资运营的规模已经达到2.6万亿元,并且取得了连续8年正收益的良好业绩。这相当于让我们的养老金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己也会“长大”,增强了制度应对风险的长远能力。
这些积极信号无疑给所有参保和退休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表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运行稳健,有能力保障大家的晚年生活。
第二个好消息是,2025年度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正在各地陆续公布。截至目前,已有辽宁、浙江、江西等16个省份确定了新的基数。对于在2025年1月之后、但在新基数公布前已经办理退休的人员,这意味着他们将迎来养老金的重新核算和一次性补发。
这是因为这部分退休人员当初办理退休时,2025年的新基数尚未确定,只能暂时使用2024年的旧基数来预算养老金,所以一开始领到的钱可能比实际应得的要少一些。现在新基数公布了(通常比旧基数有所上调),社保部门就会根据新标准重新计算他们的养老金,并将之前几个月的差额一次性补发到位。
具体每个人能补发多少,主要和本人的工龄、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以及需要补发的月数有关。例如,假设一位退休人员按旧基数算的基础养老金是每月2000元,按新基数算则是2100元,那么他每月就差额100元。如果他需要补发6个月的差额,那么总共就能收到600元的补发金额。
除了以上两个普遍的好消息外,一些地方的退休人员还收获了一份特别的节日温暖。例如,安徽合肥和浙江杭州等地,延续了关爱老人的优良传统,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了中秋过节费。据了解,合肥的发放标准是每人200元,杭州的标准则是每人800元。此外,也有些地方可能会选择发放米、面、油等实物礼品或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这些额外的福利体现了社会对退休人员的关怀,但具体有无以及标准如何,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政策而定。
总而言之,在双节将至的喜庆氛围里,从国家层面的制度稳健到个人账户的实实在在补发,再到地方性的节日关怀,退休人员们切实感受到了多重的保障与温暖。#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