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个事儿。
日本那个后卫,河村勇辉,在奥运会上打得多好,跟有电一样,满场飞。很多人都觉得,这下稳了,肯定能留在NBA。
结果呢?
公牛队手起刀落,直接把他裁了。
一点面子都不给。
很多人想不通,说他背后有日本市场啊,这商业价值得多大。可现实就是一记耳光,响亮得很。这事儿就跟一个巨大的问号一样,砸在所有亚洲球迷的心上: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人,在自己联赛里呼风唤雨,到了那边,连个门缝都挤不进去?
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想错了什么?
以前总有一种声音,特别是在咱们国内,说只要有个中国面孔,哪怕是去看饮水机的,NBA的球票、球衣都能卖疯。听着挺有道理,毕竟咱们人多。
但这套说法,现在看来,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NBA球队的老板,首先是商人,但他们卖的产品是“赢球”,是竞技体育。一个球员最大的价值,永远是他在场上那几十分钟能干什么。能不能得分,能不能防守,能不能帮助球队赢下比赛。
赢了球,才有一切,才有关注度,才有市场。顺序不能搞反。
不信你看姚明。
大家总说姚明打开了中国市场,这话只对了一半。真相是,姚明先用场均接近20分10个篮板的表现,打进了全明星,成了一个真正的内线巨无霸。他用实力征服了休斯顿,征服了整个联盟,然后,那个巨大的市场才被顺理成章地引爆。
是他自己的强大,点燃了那把火。
再说林书豪。Linsanity刮起来之前,谁知道他是谁?他睡过队友家的沙发,马上就要被裁掉了。他背后的市场在哪?是他自己用惊掉所有人下巴的表现,硬生生从悬崖边上爬了回来,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市场。
实力是1,市场是跟在后边那些0。没有那个1,再多的0都没用。NBA球队要的是一个能打仗的士兵,不是一个来卖货的吉祥物。
想通了这点,再回头看河村勇辉,就一点不奇怪了。
场上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亚洲后卫,普遍的硬伤就是身体。这不是你多练几年力量就能解决的。人家的后卫,动不动就一米九几,壮得跟小牛犊子一样。咱们的后卫往那一站,身高、体重、对抗,全面吃亏。
进攻的时候,你那点技术,在绝对的力量和速度面前,根本做不出来。防守的时候,人家一个加速变向,你就没影了;一个身体对抗,你就飞出去了。
这仗还怎么打?
不光是后卫,内线也一样不好混。甚至说,现在的NBA,对大个子更残忍。
现在流行什么?“小球时代”。
听着挺时髦,翻译过来就是:跑得慢的,都得死。
整个比赛的节奏快到飞起,要求你一个两米多的大个子,不仅要在篮下肉搏,还得能像后卫一样飞奔去补防,甚至要拉到三分线外去防守小个子。人家一个挡拆,就把你调到外线,然后用速度一步过掉你,你就成了背景板。
更要命的是,你还得会投三分。
现在的内线,你要是没一手远投,对方就直接无视你,五个人全缩在篮下,你的队友根本没空间突破。
这恰恰是咱们很多亚洲内线球员的死穴。像杨瀚森,身高臂展是顶级天赋,但在CBA那种慢悠悠的节奏里,他的移动短板还能被掩盖。到了NBA级别的试训,人家后卫一个变向,他可能要转三步才能跟上。
这个“版本”,对我们太不友好了。就像你玩游戏,版本一更新,你原来最牛的那个英雄,直接被削成了废物。
硬件跟不上,版本又不适应,这只是第一道坎。
还有第二道。
你环顾四周,发现跟你抢饭碗的,不止是美国人。
那些欧洲人,一个个打得都跟妖精似的。约基奇、东契奇,现在都是联盟的脸面了。人家欧洲的联赛,水平高,对抗强,战术复杂,跟NBA几乎是无缝衔接。人家在那边当了两年核心,过来就能直接上手。
NBA的球探们又不傻,他们的口水早就流向了欧洲。那边是个巨大的人才库,每年都能冒出好苗子。
这么一来,留给亚洲球员的名额,还剩多少?本来就是狼多肉少,现在来了一群更壮、更适应版本的狼。
竞争,从场上延伸到了场下。
还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叫“文化”。
语言不通,自己一个人待在更衣室里,像个局外人。队友开的玩笑你听不懂,教练布置的战术你得连蒙带猜。
吃的也不习惯,每天汉堡薯条,没几天就顶不住了。
媒体天天围着你,一句话说不对,第二天就成了头条。那种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扛住的。
你看易建联,他的天赋毋庸置疑,身体素质在黄种人里是历史级别的。可他在NBA为什么总感觉差了点意思?除了打法定位,他那个内向的性格,不爱说话,也确实影响了他和球队的融入。
反过来再看姚明。
姚明为什么那么成功?除了球打得好,他那个脑子,那个情商,起了太大的作用。他学英语很快,能跟奥尼尔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能跟美国记者谈笑风生。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桥,而不是一座孤岛。
这种“软实力”,有时候比你多拿两分、多抢一个篮板还重要。它决定了你能不能真正地在这里扎下根。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亚洲球员的NBA之路,就是一条死路?
也不是。
路是有的,但得换个活法。
首先,得把那个当球队老大、当救世主的梦给收起来。不现实。
你得先想明白一件事:球队需要你干什么?
看看渡边雄太,看看八村塁。
渡边在猛龙队的时候,定位非常清晰:上去就是玩命防守,然后站在底角等一个空位三分。他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教练用着放心,队友也喜欢他。他不是球星,但他是一个功能明确、即插即用的优质“零件”。
八村塁也一样,他在奇才当核心打得不舒服,到了湖人,角色简单了,就是替补上来得分。利用他的中投和身体,在某一个时间段惩罚对手。他也干得很好。
这就是现在亚洲球员唯一的生路:别想着当那道主菜,先把自己做成一道味道独特、不可或得的配菜。
可以是防守,可以是三分,可以是空切。你必须得有一项“绝活”,是这个球队阵容里缺少的,是教练在某个时刻一定会想起你的。
找到自己的使用说明书,然后把它递给教练。
说到底,这条路真的太难了。天赋、时代、文化、竞争,每一座都是大山。
但再难,也得有人去走。
因为那束光,总得有人去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