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选帅或优先考虑本土教练,足协已锁定三位候选,于根伟、邵佳一和李国旭入围,郑智却未获关注
冲刺阶段已经来了,中国足协急着在11月初之前敲定新任主帅,好赶上后续的集训计划。大家都知道这事拖得越久变数越多,这次连外籍教练也没什么靠谱人选,只能把目光转回熟悉的本土圈子。
说白了,这波考察名单里只剩下三个名字有戏——天津津门虎那边是于根伟,青岛西海岸叫做邵佳一,大连英博则轮到李国旭。谁会想到之前担任伊万助手的名宿郑智压根没进候选范围?看起来像个“陪跑”角色,不少球迷表示挺意外。
其实大家对郑智印象很深,他球员时代就是中场核心,还拿过不少荣誉。但真要说带队经验,其实他除了在广州恒大短暂执教半个赛季以外,再没有独立掌控球队的完整履历。这一点放到现在就成了硬伤,说助理和主帅差距不小,有点道理。
再看看另外三位被列入重点考察对象的人,他们各自手握自己的一线队,而且成绩还算稳妥。于根伟让天津津门虎长期混迹中超中游;邵佳一带领青岛西海岸完成冲超任务,现在也站住脚跟;至于李国旭,大连英博升班马身份却坐稳了联赛位置,都不是第一次证明自己能独当一面。
这种情况下,对比之下还是“实打实”的履历更吃香。毕竟国家队现在最缺的是能直接顶上的主帅,而不是慢慢培养型人才。本地联赛摸爬滚打多年,这三个人对国内环境熟悉程度不用怀疑,也不会出现需要长时间磨合的问题,这是很多人心里的底气来源之一。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按情感分配机会,那足球早就变味儿了。不管是谁,都得靠实力和结果说话。有网友调侃:“你帮忙归帮忙,该用的时候还得看资历。”这多少反映出现状,一线队经历才是硬通货,“情怀牌”并不能当饭吃。
有人问,为啥郑智这么懂球,却总是在关键时刻被忽视?答案可能就在实际操作层面。他一直都是辅助角色,没有真正扛起全盘工作的机会。而且这个节点要求新主帅即插即用,很快融入体系,把战术理念灌输给球队,不留太多试错空间。换句话讲,就是想找一个马上见效的人来救火,而不是等着成长的新秀慢慢熬出来。
还有一种声音觉得遗憾:如果早点让郑智能单独执教一家俱乐部,说不定情况会完全不同。一旦积累够了一线带队经验,下次再遇到类似机会,就不会只是旁观者了。不过现实就是这样,本土教练竞争激烈,每一步都必须扎扎实实踩过去,否则别人永远觉得你只是“二把手”。
从数据角度来看,于根伟、邵佳一、李国旭都有明确目标管理记录,无论保级还是冲超,各种压力测试他们都扛下来过。在这种节骨眼上,更容易获得信赖。当然这些选择是不是最佳方案,还得交给最终结果检验,但至少目前符合务实导向需求,不会冒太大的风险去赌未知数。
讨论过程中不少粉丝吐槽,中国足球每逢换帅总绕不开老生常谈的话题——到底该重用新人还是相信成熟派?其实走到最后,大多数决策都会偏向那个经验丰富、有具体成绩支撑的人。这一次也是如此,看似开放但实际上依然守旧,只不过选择范围缩小到了几个人身上罢了。
有趣的是,有些评论区甚至开始为郑智鸣不平,说他的理解能力和业务素养绝对排前列,可惜始终卡在资历关口。如果未来能够顺利拿下一家俱乐部的一线指挥权,多点硬核表现,自然没人敢轻易忽略他。这种观点挺接地气,也是广大球迷心中的期望吧,但目前只能继续等待机会降临而非主动争取席位,在这一轮筛选里注定无缘高层视野中心区域,仅仅成为边缘人物观察局势发展而已,没有更多参与空间可言,总归显得有些落寞与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