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女篮的话题有点多,但大多数不是欢呼,而是叹息。
亚洲杯半决赛输给日本,三分球投得稀烂,防守被对手的小快灵打穿,球迷们看得直摇头。
有人说,这是战术问题;有人说,这是球员状态问题;但更多人心里其实在问:如果李梦在,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先说说刘禹彤。
这姑娘在大运会上可是实打实的“大腿”,带着中国队一路横扫夺冠,决赛带病上场还能硬扛美国队内线,一个人搅得对手防守阵型大乱。
斯坦福大学的教练都夸她脚步扎实,低位单打吸引包夹后分球,给队友创造了11次空位三分机会。
防守端更狠,直接让美国队的内线命中率掉到41%。
可问题是——她为什么进不了国家队?
有人说她移动慢,跟不上现代篮球的节奏。
但看看数据,日本队的小个阵容跑得快,可我们的双塔移动速度确实吃亏,平均慢了0.8米/秒。
但篮球不是田径,光跑得快就能赢?
刘禹彤的篮下威慑力和策应能力,恰恰是我们打硬仗时最缺的东西。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姑娘是真拼。
赛后每天加练200次勾手、150次中远投,还练出了后撤步三分,命中率33.7%——对于一个传统中锋来说,这已经是超进化了。
可国家队的选择标准,似乎更看重“全面性”,而不是“不可替代性”。
再来说李梦。
亚洲杯没她,中国女篮的胜率直接掉了28.3%。
这不是巧合——2018年世界杯她砍23分赢日本,2023年亚洲杯她拿17分再胜日本,而2019和2021年她没打,我们全输了。
有人说,篮球是团队运动,不能把输赢全算在一个人头上。
但现实是,核心球员的价值,往往在她们不在的时候才最明显。
李梦的突破、三分、关键球能力,目前队里没人能完全替代。
她不在,外线火力直接降档,对手防守压力全堆在内线,结果就是三分命中率惨到26%,而日本队轰出47%。
更扎心的是,李梦已经打了全运会预选赛,状态没问题。
所以,她到底为什么缺席亚洲杯?
篮协的公告只说“个人事务”,但球迷心里难免嘀咕:如果真是非缺不可的原因,那没办法;但如果是因为别的……那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输给日本后,很多人骂教练战术死板,双塔阵容被对手的挡拆战术打爆。
确实,日本队的小个阵容跑位灵活,19次利用挡拆直接得分,我们的防守轮转总是慢半拍。
朱芳雨的建议很直接:练!
练跑位、练投篮、练体能,外线球员必须能完成40秒8次折返跑,否则根本跟不上国际比赛的强度。
但问题来了——我们的训练体系,真的跟得上现代篮球的进化速度吗?
国际强队的三分命中率基准线是35%,我们连30%都费劲。
不是球员不努力,而是整个训练方法可能已经落后了。
人家在玩大数据分析投篮力学,我们还在靠经验调动作;人家在练高速攻防转换,我们还在纠结传统阵容的“高度优势”。
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球员的储备。
美国大运会代表队12人里,9个来自NCAA四强队,4个是WNBA选秀前二十的热门。
我们的新人呢?
刘禹彤这样的球员,明明有特点,却因为“不符合体系”被搁置;而能进国家队的,又往往在关键比赛暴露短板。
每次输球,球迷最难受的不是结果,而是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你说缺核心?李梦这样的球员,十年未必出一个。
你说战术过时?可教练组换了几茬,问题依旧。
你说青训不行?可刘禹彤们明明有潜力,却得不到机会。
篮球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不是“上了A就能赢B”。
但至少,我们该有个清晰的思路——到底想打什么样的篮球?
是要坚持高度,还是追求速度?
是要依赖球星,还是打造体系?
现在的中国女篮,有点像迷路的战士,装备不差,但总差那临门一脚的决断。
球迷不怕输,怕的是输得不明不白,怕的是每次总结都在重复昨天的错误。
路还长,但时间不等人。下一次国际大赛,我们还能靠“如果”来安慰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