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上,巴勒斯坦“转正”的议案,票数压倒性地站在它那边。
12票赞成,对2票反对。可这悬殊的比分,却被美国一张否决票硬生生摁住。
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直言,这让美国在国际上“完全孤立”。这场景,怎么看都透着股奇怪劲儿。
你说美国这是何意?表面看,它立场矛盾重重。但细究起来,这背后可是一盘大棋。
与其说矛盾,不如说这是美国为以色列精心布局的“一体化”战略,从外交到行政再到国内,环环相扣。
否决是为何?
先看这张至关重要的否决票。巴勒斯坦一旦成了联合国正式成员,将拥有和以色列同等的国际法理地位。
它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名正言顺地与以色列平起平坐,拥有同样的投票权和提案权。
这正是美国和以色列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此举会改变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
这并非新鲜事。早在2011年,美国就曾以相似的理由,阻挠巴勒斯坦入联。
他们声称,巴以双方尚未达成停火协议。这理由,十多年来几乎未曾改变。
但眼下,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普遍谴责,这为巴勒斯坦提供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美国却选择逆流而上,不惜被指“完全孤立”,也要投下这一票。这背后,是其维护以色列战略优势的坚定意志。
签证,也是一道墙
如果说安理会的否决是宏观大战略,那近期美国对巴方人员的拒签政策,就是精准打击。
7月31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拒绝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巴解组织成员发放签证。
有报道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指示外交官,要审查社交媒体,拒签那些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人。
这政策,摆明了不欢迎“异见者”。它切断了巴勒斯坦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美国沟通的渠道。
这让他们在国际博弈中“失声”,进一步削弱国际影响力。这与否决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意思的是,同日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访问以色列,与内塔尼亚胡总理会晤。
这“一手打压,一手安抚”的姿态,信号非常强烈。它既要限制巴方,又要安抚以方。
这种行政手段,与外交上的否决遥相呼应,共同构建起一道无形的“签证墙”,围堵巴勒斯坦的国际空间。
连校园都不放过
这套策略,不仅限于国际舞台和边境口岸,它还深入到了美国国内。
它试图清除任何可能动摇其官方立场的亲巴勒斯坦声音,确保“后院不起火”。
哥伦比亚大学亲巴勒斯坦学生代表马哈茂德・哈利勒的遭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今年3月初,他因参加抗议活动被美国国土安全部特工逮捕,学生签证也被吊销。
这事一出,人们才明白,原来对内压制早已开始。连校园里的言论,都在“净化”之列。
这与鲁比奥的社交媒体审查指令,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从国际到国家再到个人。
一套“组合拳”下来,全方位地压制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间,确保政策执行没有任何杂音。
孤立的代价
再看看联合国安理会,那张孤零零的否决票。它正是美国这套“一体化”策略所付出的代价。
这套看似严密的体系,是以透支自身国际信誉和领导力为代价的。
美国越是试图通过强硬手段维护旧秩序,就越是加速一个新世界的到来。
这个新世界,将不再由它单极主导。约140个国家的支持票,已经说明了人心向背。
约旦国王早就说过,没有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中东就不可能有和平。
美国的霸权或许能赢得一次投票,但它正在输掉整个未来。
巴勒斯坦的“转正”之路,或许恰恰将在美国影响力逐渐退潮的趋势中,迎来真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