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时间三改:谁在幕后?

发布日期:2025-08-09 04:28    点击次数:170

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革命先驱,率领着两万余名英勇战士,发动了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武装反抗的首次强烈反击,标志着一支由党全面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征程,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张国焘、第二十军一师一团三营的副营长赵福生,以及一位普通的第二十军一师哨兵。尽管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立场各异,但他们却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南昌起义“第一枪”的鸣响时间,从而在客观上重塑了南昌起义的历史轨迹。

在起义时间上作出调整,将其定于8月1日凌晨4时,这一决策的关键推手是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张国焘。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抵达南昌,下榻于朱德府邸。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等人在江西大旅社成立了中共前敌委员会,周恩来担任该委员会的书记。随后,前敌委员会对起义事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作出了周密的部署,决定于7月30日夜间发动武装起义。参与起义的武装力量包括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十师三十团,以及第四军二十五师的七十三、七十五团;还有朱德指挥的第三军军官教导团等,总计约有两万余人。

一是若军事行动没有十足把握,应将同志们从军队中撤出,转而组织工农群众;二是起义需获得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张发奎的同意,并且要求行动一致。这一提议遭到了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澎湃、谭平山的强烈反对与驳斥。周恩来情绪激动地表示:“你的这一说法与中央派我来时的意图并不一致。国际代表和中央赋予我的任务是领导这次运动,而如今你下达的命令却是这样,我无法承担这一责任,我即刻返回武汉!”周恩来愤怒之下甚至拍响了桌子。二十多年后,谈及南昌起义时,周恩来回忆道:“拍桌子之举,是我一生中仅此一次的经历。”

南昌起义的早期策划者之一,时任对外最高行政首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实际掌舵人的谭平山,面对张国焘对起义的反对,愤慨之余,竟然提议将张国焘处以极刑。

“为确保我军解决南昌敌军的任务,决定自明晨(8月1日)4时起,向城内外驻军发起攻击,力求一举将其歼灭!”

南昌城被誉为“火炉”,其夏季气温常升至35至40摄氏度。8月1日,正值酷暑盛夏,多数人直至深夜才就寝,不少人家中露天安床。由于上半夜行动易遭敌人侦测,众人多选择下半夜,当夜色深沉、气温渐凉,尤其是凌晨4时,此时人们睡得最为香甜,行动亦不易被敌人察觉。

第二十军副营长赵福生。

7月31日的午后两点,叶挺悄然将二十四师中可信赖的营级以上军官秘密召集至师部,开展了一场战前的动员。在同一时间,贺龙亦秘密召集了二十军的团级以上军官,向他们宣告了起义的讯息,部署了相应的作战任务。此外,他还替换了数名不可信的连长,新任命的连长均系共产党员。

31日的午后,朱德在嘉宾楼举办了一场盛宴,热情款待了滞留在南昌的敌第三军两位团长的到来。

粟裕彼时隶属叶挺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的一个中队。他回忆说:“那几日正值七月末,负责警卫任务的我们常目睹负责同志忙碌的身影,夜幕低垂,他们仍在会议室中召开会议。大家心中都隐隐感到,将有重大事件即将发生。果不其然,7月31日下午,我们接到了‘擦洗武器,补充弹药,整理行装,随时待命’的指令。”

31日傍晚五时左右,前敌委员会紧急召集团长级别及以上干部举行会议,部署作战任务。周恩来同志亦出席了此次会议。至晚上九时过后,全市实施戒严。起义总指挥部随即发布了当夜的口令“河山统一”,行动指令以“三响枪声”为信号,识别标志则是“将领佩戴红领带,肩膀系挂白毛巾”,并要求在马灯及手电筒上贴上红十字标志。

31日夜晚十点之余,一场紧急变故再次改写了历史的轨迹。第二十军一师一团三营的副营长,云南籍的赵福生,悄然脱离了正忙于备战之师的行列,潜入滇军朱培德的麾下,将起义的消息悄然透露给了滇军军官。一名正在街头执行任务的第二十军一师士兵,察觉到赵福生鬼鬼祟祟地潜入敌军指挥部。这位革命意识极强的战士,立刻将这一异常情况上报给了贺龙所指挥的部队。贺龙闻讯后,急忙赶至总指挥部,向前进委员会汇报了情况。前委经过深入研究和周密分析,一致认为起义不可阻挡,亦不容延缓。于是,他们决定将原定于8月1日凌晨4时的起义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

江西大旅社内,灯火辉煌,门前后门均部署了机枪,戒备森严。政治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印刷宣传资料。起义军的警卫连已在楼下走廊集合,严阵以待。遵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起义时间已调整为8月1日凌晨2时,部分起义领导同志已奔赴各主要战斗阵地,具体指挥起义行动。

在8月1日凌晨1时以前,率先吹响起义号角的英勇哨兵:第二十军一师的佼佼者。

关于“第一枪”鸣响的确切时刻,所有起义的指挥者、参与者以及现场的目击者均一致声称,那是在深夜十二时左右发出的,而非前委所定凌晨二时的计划。

时任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师长的周逸群曾言,原定于8月1日拂晓4时发动攻势,然因叛徒告密,攻势提前了两个时辰。然而,就在夜半12点半,枪声已率先响起。

曾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谋长的陈奇涵表示:“自7月31日午夜12时起,短短不足三个小时之内,南昌的反动武装已悉数被剿灭,同时亦成功俘获了一众反动军官。”

当时担任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的侯镜如回忆道:“还未至约定时间,便已听到市内枪声四起,声音激烈。”

李桐森,曾在松柏巷的天主堂任职,他回忆道:“那是一个炎热的7月31日晚,我和同事们一同在男堂的院场上安顿下来休息,附近也有反动派的士兵在外露营。夜半时分,一名同事突然惊呼:‘外面有枪声!’话音未落,紧接着又传来两声枪响。我们顿时从睡梦中惊醒,起身之际,‘霹啪霹啪’的枪声此起彼伏,而且愈演愈烈,于是我们急忙将东西搬回屋内。”

羊角第24师72团的记录详尽描述了起义的瞬间:“我于睡梦中被唤醒。团部内气氛异常紧张,微弱的灯光下,大厅内人声鼎沸,每个人都焦急地等待着新的指令。远处,激烈的枪声隐约传来。众人纷纷靠近团长询问:‘贺龙已行动,我们是否也需提前行动?’原定计划是在午夜两点发动起义,但二十军却在一点钟前率先发动了攻势。团长在电话中向师部咨询后,下令各营即刻按照既定任务展开攻击。”

毋庸置疑,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在8月1日凌晨1点之前就已响起,而且是由二十军率先发起的。至于为何二十军会率先开火,以及具体是由哪位战士发起的,至今仍无确切答案。一种流传的说法是,第二十军一师的某名哨兵打响了这“第一枪”,但遗憾的是,这位哨兵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口令!”省政府卫队无法应答,只得退回省政府内院。哨兵随即鸣枪示警,连发三枪,恰好与起义的信号相呼应。这便成为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众多待命之师闻悉那三声枪响,即刻将其视为起义指挥部所发的行动指令。尽管尚非预定行动时刻,然而指挥部既已发出信号,而己方部队亦已整装待发,距既定时间不过咫尺之遥,此时此刻,行动正当时,各部队于是纷纷发起了攻势。城内外枪声此起彼伏,南昌起义就此拉开序幕。

省政府卫队的百余人,迅速被第二十军一师彻底制服。

第二十军一师的两个团,倾尽全力围攻位于旧藩台衙门内的敌第五路军总指挥部。驻守的警备团,乃朱培德自云南招募的精锐之师,且在战前就已通过叛逃副营长赵福生的密报,做好了战斗准备。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贺龙与刘伯承亲临前线指挥。随着战斗的结束,赵福生混入俘虏队伍之中,最终被我部官兵识出,押解至贺龙面前。贺龙下令,即刻将其处决。

叶挺与朱德所率领的起义部队迅速击溃了敌人。8月1日的清晨6时,3000余名的敌军被全数消灭。在起义军总指挥部的五层高楼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在朝阳的映照下猎猎飘扬。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南昌武装起义,终以胜利告终。这场起义的胜利,不仅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革命途径,更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深刻重塑了华夏儿女的历史命运。即便是在这三个各自持有不同历史地位和政治立场的个体中,他们也都因历史的选择,以不同的程度影响了南昌起义的进程。这既是历史的偶然,亦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