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这很硬气,断然拒绝李在明邀请,特赦引争议!

发布日期:2025-09-01 08:31    点击次数:194

今年韩国光复节80周年,首尔那边的纪念活动搞得挺热闹,会场灯火通明,仪仗队站得整整齐齐。李在明站在总统讲台上,翻来覆去说团结,可台下那几把最该体现跨越的椅子——给朴槿惠、李明博留的——空着。邀请函发了,人家也回了,答案干脆得很:不去。连句客套的场面话都没有。更讽刺的是,同一天有媒体拍到朴槿惠在传统市场逛得精神抖擞,跟之前传的 “身体不适” 完全对不上,这对比一下子就把事儿挑明了。李在明本来想精心设计一场 “团结秀”,结果这两把空椅子,硬生生把韩国的政治现实扒得明明白白。

要说这事儿不简单,至少能扯出三条线。第一条就是韩国这 “仪式化团结” 到底有多大用。光复节80周年纪念分两场,上午是国家正式仪式,下午是 “国民任命仪式”。李在明一门心思想让历任元首和在野党重量级人物都来撑场面,好显得大家真能坐到一块儿。结果呢?在野党说上午的国家仪式可以去,下午的政治环节就免了;连平时算盟友的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都干脆没来;朴槿惠和李明博更直接,俩字:不去。这就很清楚了,光靠喊 “团结” 的口号,搞个仪式,根本填不平现实里的坑。大家心里都有本账,哪些是装样子,哪些是动真格,门儿清。

第二条线,得看朴槿惠这不去到底藏着啥意思。她可不是随便闹脾气,这缺席本身就是一种说话方式。想想她的经历,弹劾、服刑、特赦,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根本不用靠出席这种活动证明自己还在政治场里。她的本钱在哪儿?在象征俩字上。她的基本盘是保守派,那些中老年选民,把她当成一种秩序观的代表。要是她真坐到李在明那个 “国民任命仪式” 台下,哪怕啥都不说,在象征意义上就等于给现任政府的路线背书了——不管是对朝鲜的政策,还是对日本的态度,哪怕不谈具体细节,就这姿态,她的支持者就得炸锅,觉得自己这边的立场塌了。对朴槿惠这种把象征资本当命根子的政客来说,不去 比说一万句话都有力量。

第三条线,就是光复节这次特赦闹出来的争议。李在明政府借着这日子,搞了大规模的特赦、减刑、复权,韩联社说大概有 83 万多人,里面还包括曹国和他老婆、首尔市前教育监曹喜昖这些争议极大的政治人物。反对派直接炮轰,说他 “刚上任俩月就大赦重要人物”,动机不纯。民意调查也不给面子,执政支持率跌到 56.5%,媒体说是他就职以来最低的。这特赦本来是韩国政治的老传统,一般在国家重要日子拿出来说要 “和解”,净化一下政治空气。但这次不一样,骂声这么大,主要俩原因:一是时间太早,刚上台俩月就动这些敏感人物,让人觉得急吼吼的;二是名单看着就像 “挑着人放”,哪有什么 “公平” 可言。政客们能扯 “国家和解” 的大旗,可老百姓看的是 “有没有正义感”。在韩国这种高度分裂的社会里,搞一次特赦的政治成本,跟打一次小型选举差不多。李在明这哪是做司法决定啊,分明是在赌自己的支持率底盘稳不稳。

再往深了说,李在明搞的 “团结+特赦” 这套组合拳,听着挺好,一面想靠仪式修复裂痕,一面想靠特赦释放 “整合” 信号。他演讲里还说要 “恢复韩朝信任”“推动韩日合作”,这些话写在稿子里没问题,可政治不是念稿子。对朝鲜 “恢复信任”,得看热线是不是真能复开,人道合作是不是能落地,边境有事了能不能好好沟通;对日本 “面向未来”,得看出口管制松没松,材料供应稳不稳,海上协作和情报机制有没有真东西;就连对华互动是冷是热,在半导体、市场份额、旅游这些行业里,一天一个样,根本藏不住。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没动静,光喊口号,谁信啊?

还有个更实在的问题:仪式化的团结,根本比不过政策化的团结。在野党 “只上午、不下午”,劳总干脆不来,这就说明光靠嘴说 “团结”,边际效应已经低到不行了。要真想解决分裂,得有能让大家各说各话还不打架的治理空间,还得有能让人真信的信任机制。这些在光复节的仪式上看不到,大家盯着的是财政预算怎么花、产业补贴给谁、住房和物价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朴槿惠 “不去”,其实就是在提醒现政府:你请我来坐这把椅子装样子,不如想想怎么让我的支持者日子过得舒坦点。她不光是不想被动当背景板,也是在策略上不让保守阵营因为她出席而闹分裂,被人骂成 “背叛”。

说到保守阵营,这几个月也挺有意思。好几个朴槿惠的粉丝团说要转而支持李在明,还公开骂国民力量党在 “紧急戒严事态” 这些事上只会耍嘴皮子、推卸责任。这里面肯定有情绪作祟,但更关键的是保守阵营自己 “组织力下滑” 了。一个阵营要是连自己的历史人物都否定,对支持者的诉求不管不顾,人家自然会用脚投票。朴槿惠选择不说话,保守阵营看着像 “群龙无首”,可这反而让她的象征资本更值钱了 ——“#热问计划#我不用说,沉默就是我的立场”。所以她不去比去了更有话题,就是这个道理。

朴槿惠这人,政治履历里争议不少,犯错、争斗都有过。但她这 “缺席政治” 里有两点挺关键:一是守住自己的身份边界,哪怕被说 “傲慢” 也不在乎;二是用最小的动作发最大的信号,绝不帮别人 “填场”。现在这年代,政治就是演剧本,坐不坐、站不站,都是戏。她不站台,等于告诉所有人:“团结” 这俩字不能随便拿来当道具,得用实打实的政策把舞台底座打牢。

说到底,朴槿惠够不够 “硬气”,不是看她说了啥,而是看她在关键时候 “没做啥”。她没去帮现任政府 “凑镜头”,保住了自己的 “象征资本”,也逼着执政团队回头想想:“团结” 的底子到底在哪儿?李在明有没有面子,他自己心里应该也清楚,面子不是靠几张请帖撑起来的,是靠把程序、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摆到台面上。越是在舞台最热闹的时候,越得让规则和数字说话。光复节过了,空椅子还在那儿,答案也明摆着:不去,不代表不谈;不谈,不代表不管。真要管,得从 “能让人信的信任”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