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冒昧献上这点儿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咱们要是能互相关注,后头交流方便多了。文里说的都是自个儿的想法,特别想听听您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的声音。越辩越清楚,感谢您指教!
2011年年底,北京刚进入初冬,寒风凛冽。在几千公里外的乌克兰敖德萨,一份编号为 USE-16.2-122-KKE-11 的军售合同静悄悄地签订了。
三架早就蒙上厚厚尘土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以总价4700万美元一口价卖给了中国。那阵子,乌克兰媒体几乎齐声嘲笑,说中国当了“冤大头”,买的不过是三堆“开不动的废铁”。
可谁料得到,十多年后,那些当初被讥讽为“废铁”的家伙,竟然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空军冲破第一岛链、挺进西太平洋的关键跳板。
更让乌克兰懊悔不已的,是当年那笔果断卖掉的加油机技术,如今却成了自己在俄乌战场上的最大硬伤。
乌克兰当时对这笔买卖抱着什么心态?中国为啥偏偏要“花钱买二手货”?这三架飞机后来经历了哪些风雨?更关键的是,它们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大国利器”?
乌克兰那年:卖飞机是没得选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接收了一大批军用装备,其中差不多有30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这些飞机原本是苏联空军里,支援远程战略轰炸机和重型战斗机的要害装备。
不过事情也麻烦了,这些飞机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儿。养活一架伊尔-78,每年得花好几百万美元。偏偏那会儿乌克兰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齐,哪里还有本钱照顾这些飞机。
更糟糕的是,这些飞机老是放在露天机场,机身生锈超过40%,航电系统坏了差不多65%,简直就是“飞不了,修也修不起”的尴尬境地。
咋说呢,卖掉,这成了唯一的选择。早在2003年,印度就从乌兹别克斯坦那儿买了6架伊尔-78,单价大概2500万美元,这价格就成了大家心里的标杆。
谁能想到,2011年中国买的三驾飞机,单价竟不到印度一半,才1567万美元一架!这价格堪称白菜价。乌克兰那时候经济挺糟的,急得要美元坑里填个窟窿。
他们看着这买卖,好像是“捡漏”似的,可真没那么简单。以为自己把废铁卖了个好价,谁知道,卖出去的其实是未来的命根子。
4700万美元,对中国来说,掏这钱买三架快飞不动的老飞机,划算吗?答案是,妥妥的划算,而且划算得没得说。那个时期,中国空军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飞机,而是手里的战机飞不远咯。
歼-10、歼-16、苏-30这些先进战机,航程几乎被限制在第一岛链里头。没油水补给的加油机,远洋作战、长时间巡航,那就更别提了。
伊尔-78那可是当年全球最靠谱的苏式空中加油机之一,装备软管加油系统,适配面宽,能搭配大部分战斗机。
更关键的事儿是,乌克兰除了卖飞机,还连整套苏式空中加油的技术档案一块甩卖。这才是中国眼里那个真正珍贵的宝贝。飞机虽说有点生锈了,可人家技术资料还是齐全的。咱中国空军想要的,就是这把“技术密码”。
翻新三年,三架“废铁”重获新生
买回去能直接上阵?肯定不行。这飞机状态烂得让人叹气,机身一大片锈迹,发动机老化得厉害,航电系统都快罢工了,加油吊舱全抖擞不开工。
从2012年起,中国就和乌克兰的敖德萨、尼古拉耶夫工厂联手,给三架飞机全面做翻新。除锈、修引擎、换航电系统、装吊舱,这每一项都是硬活儿。
头一架飞机到了2014年3月才交付,第二架2015年到手,第三架则拖到2016年4月才搞定。三年时间,三架飞机总算全修好了。这事儿本身就透露了个重点,中国人不是急着用,而是图个学东西。
飞机一落地中国,科研团队马上动手拆开研究,边拆边学着造。无论是加油吊舱,数字油料管理系统,还是高压油路、耐高温密封材料,咔咔攻克了56项关键的空中加油技术。
这帮技术蹭蹭地就用到了中国自己造的大型运输机运-20身上,还有些直接成了后来运油-20的技术根基。说白了,这三架飞机就像是咱们大型加油机技术的“老教头”。
2013年,中国自己搞出来的运-20顺利完成首飞。到了2021年,基于运-20改良升级的运油-20正式加入了服役大军。就在这一年,中国空军首次在实战演练里,亮出了三架飞机一起协同加油的阵势。
航电设备全部国产化,油箱容量突破了100吨,性能更是一举甩开了伊尔-78。说到底,这都得益于当年买回来的那三架“老破机”,给了我们宝贵的技术基础。
更搞笑的是,2023年以后,那三架伊尔-78陆续拆掉加油吊舱,改成了普通运输机用。它们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毕竟咱们有了更厉害的运油-20。
如今再想要,已经回不去了
话说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了。乌克兰空军的战机最大的问题就是“飞不远”。没加油机帮忙,苏-27、米格-29、苏-24这些飞机根本跑不出远程任务。才飞没多久,就得回来,完全没法撑住战场支援。
这会儿,一些乌克兰的军事专家就开始翻旧账,说起那三架伊尔-78卖掉一事。他们感慨:“要是当初留下来,哪怕修好一架,现在战场上肯定能用得上。”
遗憾啊,没得“要是”。那些飞机早被中国空军用来做技术垫脚石了,可乌克兰这边,两个着力点都没了。那时候国际舆论咋说的?
“花钱买了三架锈迹斑斑的破铁壳。”“中国真是看走眼了。”不少西方专家还断定:“这些飞机顶多撑几年就得退役。”可如今情况咋样呢?
运油-20开始批量入列,中国空军在远程作战上的能力蹭蹭往上涨,战机飞过第二岛链如今不成问题。美国媒体不得不承认,这次采购,成了中国空军崛起的重要转折点。
乌克兰这边呢,不光丢了重要的战略装备,连技术资料也一同丢了,连复刻个影都撑不起。过去他们还以为自己赚了笔便宜,清库存顺便换了外汇呢。
可现在回头瞅瞅,这买卖可不光是“卖飞机”那么简单,简直是把自己未来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一股脑儿全给卖掉了。对咱中国来说,4700万美元花得不是买三架旧飞机,而是买到了一条通往自主研发的高速通道。
从伊尔-78到运油-20,中国用不到十年,干成了别人几十年才走完的路。这三架飞机也许撑不了太久,可它们留下的影响,绝对比哪场空战都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