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财富透明化的大背景下,CRS(共同申报准则)已经成为金融合规的“硬指标”。
然而,仍有不少高净值家庭在财富管理中,存在一些模糊操作或侥幸心态,结果反而落入监管高风险区域。
今天,我们就盘点几个 CRS下的“灰色高发区”,并提醒如何提前防范。
一、中介代持:表面安全,实则“暴雷”高发
不少客户觉得:“找个境外代理人代持账户或股份,不就能规避身份暴露了吗?”
实际上,这种做法风险极高:
银行和监管部门会穿透代持结构,识别最终受益人(UBO);一旦被认定为“规避申报”,不仅资产信息会被交换,还可能引发洗钱、逃税嫌疑;中介代持者的合规背景无法保障,甚至可能“跑路”,造成资产实质性损失。
经验建议:避免代持,必要时通过合法信托或合伙架构替代,确保披露路径合规。
二、境外信托未备案:最容易被忽视的盲点
信托是高净值人士常见的财富传承工具,但在CRS框架下:
信托账户被视为“金融账户”,需要进行税务居民身份识别;受托人(Trustee)、委托人(Settlor)、受益人(Beneficiary),都可能被视为“报告对象”;如果信托架构未在中国备案或缺乏申报路径,就会被直接穿透,产生合规风险。
经验建议:信托架构需要“双备案”思维,即在设立地合规,在居民国亦有合理备案和解释路径。
三、身份错配:双重居民与信息冲突
在家庭全球化趋势下,很多客户同时拥有境外身份(如港澳居民、海外绿卡)和大陆居住事实。这类人群往往面临:
银行申报与个人申报信息不一致;双重居民判定导致双重征税风险;在不同司法辖区留下信息冲突,增加税务局关注度。
经验建议:提前通过双边税收协定的“居住地判定条款”,明确唯一居民国,并保持申报口径一致。
四、保险与基金:被低估的申报风险
一些客户购买了境外保险或投资了离岸基金,觉得相对隐蔽。
但在CRS下:
现金价值型保险被视为金融账户;离岸基金公司一旦被认定为金融机构,其投资人信息同样需要申报;小额账户豁免逐步缩窄,风险逐年提升。
经验建议:保险与基金的申报路径要清晰,避免出现“未申报资产”的灰色盲点。
五、灰色高发区的本质:信息不对称 + 侥幸心态
CRS的核心逻辑是“自动交换 + 穿透式核查”。所有灰色操作的本质,都在于:
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隐藏资产;抱有侥幸心态,认为自己不会被查到。
然而,随着大数据交叉比对和全球合规趋严,这些灰色地带正在快速收窄。
六、结语:灰色不是避风港,而是暴雷点
在CRS时代,灰色操作并不会带来安全,反而会成为税务、银行、法律多方的高风险信号。
真正稳健的路径是:
提前体检:梳理身份、资产、申报情况;
结构优化:通过信托、公司架构、合规身份匹配进行规划;
持续维护:保持申报一致性,避免信息冲突。
财富不是一时的“隐匿”,而是世代的“安全传承”。
如果你想通过《CRS体检分析表》体检一下,欢迎联系我们,我们还可以一对一结构体检,我们会从“身份 + 架构 + 申报 + 继承 ”四位一体帮你重新搭建防护系统; v:topaz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