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空调费引争议,扫码3元才能开,这钱该不该收_

发布日期:2025-07-27 15:43    点击次数:145

炎炎夏日,气温动不动就飙升到三十七八度,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就像是铁板上的一块肉,随时都可能被烤熟。

这个时候,能躲进一辆开着冷气的车里,绝对算得上是一种“救赎”。

可是,就在我们以为花了钱打车,就能享受到这份理所应当的清凉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却摆在了面前:想开空调?

可以,但得另外加钱。

最近,江西南昌的一位朋友就遇到了这么一件闹心事。

他顶着大太阳叫了一辆网约车,想着总算能凉快一下了,结果一上车,司机师傅没开空调。

他刚想开口,就看到车里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如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补充说明:“特惠订单不含空调服务,自愿消费”。

这下可把这位乘客给整不会了,南昌的夏天有多热,大家心里都有数,这不开空调,车里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桑拿房。

可这“自愿消费”四个字,又说得人心里堵得慌。

不开吧,自己受罪;开吧,这钱花得总觉得不是个滋味,感觉像是被强行推销了一样。

这件事被发到网上后,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很多人都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司机想多赚点钱的小伎俩吗?

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问题,远比这三块钱要复杂得多。

这不仅仅是乘客和司机之间的小矛盾,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网约车这个行业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我们先站在乘客的角度想一想。

我们打车,付了车费,这个费用难道不应该包含最基本的乘车服务吗?

就像我们去饭店吃饭,总不能说座位费要另外算吧。

在夏天提供冷气,在冬天提供暖气,这应该是一辆营运车辆最基本的配置和服务。

把空调单独拿出来收费,感觉就像是把一个完整的商品拆开来卖,这显然不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消费习惯和认知。

而且,那个所谓的“自愿消费”其实很有迷惑性。

在密闭闷热的车厢里,乘客和司机本来就处于一个不完全平等的空间,司机掌握着方向盘,也掌握着空调的开关,乘客为了自己的舒适度,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妥协,这种“自愿”其实是被环境所迫,带有一点被动和无奈的成分。

更有甚者,像山东那两位女乘客的遭遇,司机中途私自拼客,新上来的乘客说愿意出空调费,结果最后却让没表态的她们也跟着买单,这就更说不通了,简直有点“强买强卖”的意思。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司机。

如果我们换个位置,坐到驾驶座上,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很多网约车司机,特别是开新能源车的师傅们,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如今开网约车,成本压力确实不小。

一位南昌的司机师傅就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他的新能源车如果充满电,不开空调能跑差不多500公里,可一旦把空调打开,续航里程可能就要减少100公里,只能跑400公里。

这减少的100公里续航,对于靠跑单赚钱的司机来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损失。

这可能让他一天少接好几单生意,或者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找地方充电。

尤其是在接一些“特惠”订单的时候,单价本身就被平台压得很低,平台还要从这笔微薄的收入里抽走两到三成的佣金,最后落到司机口袋里的钱,可能刚刚够覆盖车辆的电费和损耗。

这时候,平台的“高温补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可现实情况是,这个补贴往往是杯水车薪。

有司机反映,平台所谓的高温补贴,只在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这种最热但乘客最少的时间段发放,而且每单补贴还不到一块钱。

一个月辛辛苦苦跑下来,所有的高温补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三百块钱,这笔钱根本无法弥补因为开空调而增加的电费成本和减少的跑单收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司机为了控制成本,保证自己的收入,就想出了加收“空调费”的办法。

他们可能觉得,既然平台给的钱不够,那就只能从乘客身上找补一点回来。

这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一种被扭曲的市场规则挤压下的生存策略。

那么,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呢?

很明显,这个矛盾的根源,不在于乘客小气,也不全在于司机贪财,而在于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平台。

平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的用户,不断推出各种“特惠价”、“一口价”,用低价来抢占市场。

这种策略确实让乘客感觉占了便宜,但平台自身又不愿意减少自己的抽成比例,于是,低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最终就几乎全部转移到了最底层的网约车司机身上。

平台一方面用严苛的规则约束司机,比如乘客投诉不开空调,司机就会面临扣分、减少派单甚至封号的处罚。

另一方面,它又没有提供足够的激励和保障,让司机能够心甘情愿地、没有后顾之忧地提供包括空调在内的优质服务。

平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裁判”的位置上,既享受着低价竞争带来的巨大流量和利润,又将服务质量下降、司乘关系紧张等矛盾和风险,巧妙地推给了司机和乘客去承担。

这种商业模式,短期内看似高效,但长期来看,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

从法律上讲,司机的这种行为是站不住脚的。

根据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经营者提供服务必须明码标价,不能在标价之外再收取任何没有明确告知的费用。

乘客通过平台下单支付的费用,就已经构成了完整的运输服务合同,这个价格理应包含了在合理舒适环境下的所有服务。

司机单方面加收空调费,属于违约行为。

当然,如果司机在乘客上车前就明确沟通,并且乘客也同意了,那可以看作是双方达成了新的协议。

但那种贴个二维码让你自己扫的情况,显然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所以,要解决这个“空调费”的难题,不能只停留在让乘客去投诉、让平台去处罚司机的层面上。

这治标不治本,只会让司乘之间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

关键在于,要推动平台承担起它应负的社会责任。

监管部门需要介入,不能简单地以“市场定价”为由放任不管,而是要督促平台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

比如,是不是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动态调整运价,在高温天气里,订单价格里就自动包含一部分“清凉费”,这部分费用明确告知乘客,并直接给到司机。

或者,平台可以优化自己的补贴规则,让高温补贴真正落到实处,能够有效覆盖司机的运营成本。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应该是让平台、司机、乘客三方都能受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让一方为了利润,去挤压另外两方的生存空间和消费体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炎炎夏日里,真正享受到那份安心又舒心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