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4日,菲律宾国防部长吉尔伯托·特奥多罗表示,菲律宾-澳大利亚防御协定并非共同防御条约。而是现有合作领域的

发布日期:2025-08-28 08:24    点击次数:198

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一句坦白,直接戳破了外界对菲澳新防御协议的所有幻想:"这并非共同防御条约,而是现有合作领域的正式化。 "

这句话背后暗藏玄机——菲律宾军方原本期待这份协议能复制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模式,让澳大利亚成为南海争端中的军事后盾。 但现实却是,这份2026年才签署的协议,根本不包含任何共同防御条款。 这意味着哪怕菲律宾在南海主动挑起冲突,澳大利亚也没有义务出兵保护。

特奥多罗在8月22日与澳大利亚防长马尔斯的联合记者会上,反复强调协议的两大核心:一是系统性强化菲律宾军事基础设施,二是提升双边军演协调效率。 当被追问协议是否涉及共同防御时,他明确划清界限:"共同防御条约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一表态直接否定了菲律宾军方此前的战略设想。 此前菲方曾期待协议能像美菲条约那样,规定"对缔约方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将触发集体防御"。 但澳方最终只承诺基建合作与演习协调,例如在菲境内5处地点推进港口扩建、数字通信等项目。 这些内容被菲防长称为"现有合作的正式化",侧面印证协议缺乏军事保护实质。

根据披露的细节,新协议聚焦三个具体领域:

基建项目落地:澳方将协助菲方升级军事基地硬件,包括扩建港口、建设冷链仓储设施等,但明确排除建立永久性澳军基地的可能。这与1951年美菲条约允许美军常驻形成鲜明对比。

演习机制化:协议旨在为"阿隆"(Alon)等联合军演提供制度保障,提升实战协同性。 例如2025年8月的演习中,澳方出动霍巴特级驱逐舰、F/A-18战机等装备,但演习科目仅限于两栖作战、实弹射击等常规训练。

反恐与非传统安全:延续2007年《防务活动合作谅解备忘录》的传统,澳方继续为菲提供反恐支持,如培训官兵、巡逻艇援助等。 但该合作明确限定在打击棉兰老岛恐怖组织范畴,与南海争端无关。

尽管协议尚未签署,菲澳已通过大规模联合行动测试合作深度。2025年8月的"阿隆"军演创下历史记录:

兵力规模:3600名军人参与,被澳方称为"近代史上在区域最大规模海外军演";

多国联动:加拿大护卫舰加入演习,美日韩等国观察员到场,形成"准多边"威慑阵势;

敏感海域部署:演习区域覆盖巴拉望岛、吕宋岛等靠近南海争议水域的地点,澳军"堪培拉"号两栖舰甚至起降MV-22B"鱼鹰"直升机演练空中突击。

然而军演的热闹难掩澳方战略谨慎。 澳大利亚防长马尔斯强调合作目标是"应对印太安全挑战",却始终回避"共同防御"表述。 演习期间发生的中菲船只碰撞事件中,澳方也未如菲方期待的那样公开表态支持。

协议局限性的暴露恰逢菲律宾在南海动作升级:

仁爱礁对峙:8月以来,菲方持续向非法"坐滩"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运送补给,遭中国海警多次拦截。 中方在仁爱礁周边部署至少25艘船只(含海警船、民兵船),最近距离逼近菲舰仅50米;

黄岩岛冲突:8月11日,菲海岸警卫队巡逻艇在黄岩岛遭中国舰船包围追逐,双方船只发生碰撞;

外交"碰瓷":菲方在事件后指责中方"违反国际法",但中国海警局反指菲方故意"碰瓷"挑衅,要求停止"侵权炒作"。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菲防长特奥多罗宣称要"吓阻中国",但菲军在冲突中始终未获实质性外部支援。 即便在8月19日菲方放出小艇危险接近中国海警船后,澳方也未启动任何联合行动机制。

为弥补澳协议不足,菲律宾加速构建"理念相近国家"网络,但成果同样存在水分:

新西兰:签署《部队访问协定》允许军队互访,但新方P-8A巡逻机仅参与美军主导的侦察行动,未单独支持菲南海主张;

日本:2024年签署《互惠准入协定》,但合作聚焦东海方向,所谓"三海联动"更多是战略宣示;

法加等国:计划签署军事协议,但尚未有实际部署。

而菲最依赖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也暗藏风险。 2019年菲防长洛伦扎纳曾担忧该条约可能让菲"卷入一场不想要的战争"。 即便2024年美军司令宣称"菲军人员在南海死亡将触发条约",但条约援引需美国会批准,存在重大变数。

当特奥多罗说出"我们无法控制中国的片面行动"时,这句话或许道破了菲律宾最深的无力感——他们期待的"防务盟友"们,终究只愿做个演习场上的搭档,而非战场上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