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名女子花费近3万元聘请24位陪爬人员登顶泰山的事件引发热议,其中陪爬人员不仅提供体力支持,还轮流照顾孩子、提供情绪安抚。这一现象折射出消费升级浪潮下,个性化服务正从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常态。年轻人愿意为体验付费的背后,是新兴消费需求的觉醒,也带来了关于服务价值合理性的深度思考。
这起被称为“泰山天团”的事件,其细节之“豪横”令人咋舌:两位杨女士带着一个5岁多的孩子,竟然雇佣了24位年龄在19至26岁的陪爬人员。这支年轻的“护驾队”不仅轮流抱着孩子全程“零徒步”登顶,确保孩子在寒冷山顶也能得到妥帖照护,更一路提供“情绪价值”——哄开心、扇扇子,甚至在山上徒手开西瓜、掰榴莲,誓言“不让一句话掉在地上”。从晚上8点半出发,凌晨2点半登顶,这趟“定制化”旅程,与其说是征服泰山,不如说是一场被精心“抬”上顶峰的极致体验,一场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式登基大典。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体验经济和情绪价值消费时代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深层的心理动因。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年轻人普遍面临学业、工作、情感等多重焦虑,对“轻松成功”和情感陪伴有着深层需求。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心理预期已悄然改变,不再仅仅看重商品的物质功能和冰冷的性价比,而是将情绪安抚、精神愉悦、个性化体验乃至社交认同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这种“情价比”的崛起,使得“千金难买我乐意”成为他们消费行为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个5岁的孩子“零徒步”登顶,这本身就是对“轻松成功”渴望的具象化满足,一种无需付出艰辛便可收获“成就”的捷径;而陪爬者全程细致入微的情感支持,则精准回应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疏离和情感缺失带来的精神空虚。他们愿意为这种“无负担”的情感支持和“被抬上顶峰”的轻松体验支付高昂费用,将消费视为一种“精神快充”,一种对抗现实焦虑的“多巴胺注射”。
然而,这场体验经济的狂欢背后,也隐忧浮现。当“为情绪消费”异化为“为冲动消费”,消费者便可能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中国消费者协会(中消协)曾多次点名情绪消费乱象,指出诱导消费者长期高额消费、商品粗制滥造、退费困难、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例如,无资质“咨询师”诱导消费者进行高价心理咨询,结果却造成心理二次伤害,甚至攻击其家人;陪聊服务可能在提供情感慰藉的同时,暗中泄露个人隐私;而“恋陪本”游戏则利用玩家的情感依赖,诱导其不断办会员、购买新剧本。这些案例都揭示了情绪消费背后“花钱买来更大伤害”的风险。陪爬行业作为新兴服务领域,目前同样面临缺乏明确服务规则、准入门槛低、监管缺失等问题,可能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滋生不法欺诈行为,增加游客安全风险及权益受损风险。这不仅是对钱包的透支,更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虚假填充,正如批判消费主义者所言,这是一种“被消费”的驯化,用光鲜的包装掩盖资本的掠夺,用虚假的自由消解人的主体性。
泰山“天团”的案例,无疑是体验经济极致化的一个缩影,它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将现代人对“轻松成功”和情感慰藉的渴望推向了极致。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个性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和愉悦时,更需保持清醒和理性。消费的本质应是满足真实需求,而非被商业逻辑所操控,成为“为符号打工”的流水线工人。如何平衡个性化服务的价值与合理性,警惕情绪消费背后的潜在风险,是每个年轻消费者和社会观察家都应深思的问题。我们追求的,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登顶”,是那份通过汗水和毅力换来的自我超越,还是仅仅是被“抬”上去的虚假成就感?在消费的洪流中,我们更应培养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理性消费观,避免被商业逻辑裹挟,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无需高价购买的“登顶”意义,那份源自内心的充实与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