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是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后,直接让太子来承担起类似丞相的职责。
洪武年间发生的四大案件,其中有三个是他亲自负责办理的。
朱元璋对他的喜爱和信任达到了极点。
如果他想造反当皇帝,朱元璋肯定高兴得当场把自己绑了。
朱元璋总共有26个孩子,其中25个是他的亲生子女,只有朱标是朱重八的亲生孩子。
这真的没错吗?
回顾历史记载,朱元璋确实特别宠爱他的长子朱标。甚至在为马皇后撰写祭文时,他都表达了愿意提前让位给朱标,自己则退为太上皇安度晚年的愿望。
说到太子的权力,朱标在历史上可不算特别厉害,排不上前面。
本文要讲的是朱标作为储君到底有啥权力,还要看看历史上那些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储们。
01、朱元璋对朱标有多宠爱
朱元璋年轻时,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就连唯一的外甥也不在身边了。
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多年后,他让朱元璋再次体会到了家族亲情的温暖,有了血脉相连的后代。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并成为皇帝后,立刻将只有十四岁的朱标立为皇太子,而他的其他儿子则是在两年后才被封为王。
朱元璋对朱标下了不少功夫。
他担心朱标从小生活在舒适环境中,没有经历过民间的困苦,所以特意安排朱标回到凤阳的家乡去扫墓,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让他了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为了让朱标增强体质,特意请来了带刀舍人周宗教习武艺。
为了使朱标广泛阅读经典书籍,深入了解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他请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以宋濂为首,担任他的导师。
为了让朱标能顺利当上皇帝,从二十四岁起,就开始让他每天见大臣,处理各部门的报告,熟悉国家事务。
当马皇后的生命走到尽头时,朱元璋在哀悼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深的悲痛。他提到,原本打算等朱标长大成人后,就把皇位交给他,自己和马皇后则可以享受抱孙子的乐趣。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总是想着要把首都搬一搬。
按照传统,迁都这种大事应该由皇帝亲自考察和决定,但朱元璋却让朱标去负责考察工作。
这个新城市将来会成为明朝的首都,也是朱标未来的都城。朱标的看法非常重要。
朱标去西安考察的时候,又一个细节展示了朱元璋对朱标的深深父爱。
朱标刚走,朱元璋就坐不住了。朱标过江时,天公不作美,雷电交加,这让朱元璋更加心神不宁。
他赶紧给朱标写信,提醒他出门在外要小心。
他反复叮嘱身边的人,要细心照顾太子,好好侍候。
如今朱标已是37岁高龄,此番出行,随行的不仅有文武百官,还有不少侍从围绕在他身边。
朱元璋的心还是感到不踏实。
这并不是因为长辈担心晚辈的安全,而是他们对晚辈最真心的关怀表现。
朱标作为太子,他的权力有多大呢?
朱元璋对朱标父子情深,这在历史上可是比较罕见的。
朱标作为未来的君主,他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固,就像大山一样,没有人能动摇他的位置。
即使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也没有按照老规矩立其他儿子为新的继承人,而是挑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皇太孙来接掌江山。
他要确保大明的皇位永远由朱标这一支传下去。
在历史上,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相处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太子没有足够的能力,皇帝会担心国家的未来会不会安定;如果太子太有能力,皇帝又会害怕自己的权力会不会被动摇。
如果太子没有足够的权力和职责,不参与朝廷事务,将来继承王位时可能会遇到麻烦。如果太子掌握过多权力,频繁干预朝堂事务,皇帝可能会感到不安。
在历史上,朱元璋和朱标这对帝王父子虽然地位显赫,但他们的故事也遵循着一些常见的规律。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有个官员建议他效仿以前的皇帝,让皇子们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大臣们。
朱元璋和朱标年纪不大是一个原因,中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在明朝初年就相当于宰相。
朱元璋决定废除存在了上千年的宰相职位,因此也不会给太子太多权力。
这对父子平时经常闹别扭,想法不太一致。
朱元璋处理完重刑犯后,让人把审讯和处置的情况报告给太子朱标,由太子来审查和核实。
朱标性格比较宽容,他减轻了很多人的刑罚。
袁凯把朱标的处理建议递上后,朱元璋非常生气,质问袁凯:“我和太子的意见不一样,你认为谁的建议更合理?”
袁凯轻声说道:陛下公正严明,太子仁慈宽厚。
两个人有时候会很难分辨谁是谁非,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
朱元璋还不满意,硬是逼得袁凯装疯辞官保命。
朱标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个太子,他竟然给庶母服丧。
按照旧时的规矩,长子只负责为父母送葬,如果父亲的小妾去世了,长子就不需要去祭奠了。
到了洪武七年的某一天,朱元璋的爱妃孙贵妃不幸去世。朱元璋非常伤心,他下令让所有的皇子,包括皇太子朱标以及马皇后生的几个儿子,为孙贵妃哀悼整整一年的时间。
要知道那时候马皇后还在世,这怎么能不让马皇后心里难受呢。
朱标当然不肯答应,他对朱元璋说道,这样做不符合规矩。
朱元璋立刻拔剑要砍朱标。
翰林正字桂彦良出面劝说朱标,朱标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勉强答应去服丧。朱元璋对朱标的做法并不认同,朱标最终还是不太乐意地照做了。
这几件事情能反映出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常,皇子们不敢随便改变君主的决定,更不会在君主生气时逃跑。但朱标却能做到这一点。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宠爱,但绝不容许儿子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
这是一位非常信任太子的皇帝,但又不愿意把太多权力交给太子。
网络上流传着洪武朝四大案中,有一起案件并非由朱标亲自审理,其余三起案件则由他主持裁决。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历史文献来支持。
在明实录、明史以及明代人士撰写的各类文献和札记中,都没有发现朱标在朝廷处理重要事务时有发言权。
宋濂的孙子因为卷入了胡惟庸的案件,导致宋濂也受到了牵连,最终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朱标对朱元璋大声哭泣,马皇后也出来苦苦哀求,最终朱元璋将死刑改为流放。
宋濂的出身和胡惟庸案件没有一点关系,想保全他的性命都十分困难,朱标自然也无法对这三大案件施加任何影响。
朱标作为太子,主要工作是每天会见大臣,处理各部门的报告,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国家大事。
他对政务有些许涉及,但却没有多少决定的权力。
历史上那些掌握大权的皇位继承人
朱标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最权势显赫的储君,大明王朝中最有权势的太子也不是他。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很少离开南京,朱标更是从来没有当过监国。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那些真正掌握大权的皇子,他们的境遇与朱标完全不同。
这个人可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因为他其实并没有太子的实权,但他的地位确实如同皇太子一样。
这就是玄武门事变之后的李世民。
很多人可能认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马上就成了皇帝。
实际上,李世民在处置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掌握了李渊的权力后,起初做了两个月的太子,随后才正式登基成为皇帝。
当时,尽管李渊在名义上是君主,但他实际上已经没有权力了,所有的朝廷事务都由皇太子李世民来管理。
说到作为太子时的权力,历代无人能比得上李世民。
“含权量”第二梯队的代表人物,莫过于李世民的后代李隆基。
李隆基和其他太子不一样,他爹李旦的皇位是靠他自己挣来的。
李旦是个容易受骗的皇帝。
每当李旦处理重要事情时,他都会先问身边的人,是否已经征求过太平公主的意见,是否也询问过太子。
而且当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她倾向于支持太子。
李旦当皇帝的时间很短,就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然后自己变成了太上皇。
因此,李隆基作为太子时的权力,在历史上也是相当少见的。
从古至今,能像这样既帮助父亲争夺皇位,又能在父亲处理政务前先听取自己意见的储君,真是屈指可数。
另一个拥有极高“含权量”的太子是朱标的侄子朱高炽。
朱棣和朱高炽之间的父子关系,与朱元璋和朱标的父子关系相比,差别非常大,简直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朱元璋对朱标既严格管教又充满父爱,而朱棣对朱高炽却一直有些不满。如果不是为了孙子朱瞻基的未来,他甚至不愿意立这个体型较胖的儿子为太子。
朱棣当上皇帝后也没闲着,要么亲自带兵打仗,要么就去北平忙着准备迁都的事。
在朱高炽做太子的时候,他六次代行国家政务,最长的一次持续了三年多,最短的一次也有四个月。
朱高炽在做监国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在历史上很多太子中都是很少见的。
于是,网上流传了一句玩笑话:朱棣其实只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朱棣作为皇帝,对太子朱高炽有所怀疑,经常限制他的权力。但这并没有妨碍朱棣外出时,再次让朱高炽管理朝廷事务。
朱高炽的权力地位,远超朱标。
“含权量”第三梯队的太子们,就是那些曾经担任过监国的太子。
汉武帝年纪大了以后,经常外出巡查。每次出去的时候,都会让太子刘据留在长安,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汉武帝回来后,基本上不问也不改刘据处理的事。
唐朝的皇帝李治身体不太好,所以他的二儿子李弘和三儿子李贤都曾多次帮忙管理国家事务。
代理国政是指当君主不在京城或因病无法主持政务时,由朝廷里的高级官员,通常是储君,暂时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这有点像是把皇权分了一点。
太子能够代理国事,也就意味着能深入影响国家政务。
所以,那些没有当过监国的太子,比如朱标,在权力上确实不如那些多次长时间担任监国的太子。
朱标在历史上的父子关系备受关注,地位很高,但说到权力,他在众多皇子中并不显眼。
你认为这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