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最新动态,资产风云再起

发布日期:2025-10-08 04:52    点击次数:81

2025年9月的一条公告,把沉寂两年的风暴又吹了起来,市场瞬间炸锅,而我站在交易大厅外,听见人群里有人问:“这是不是他的翻身仗?”。

恒大物业在2025年9月11日晚于港交所递交的说明,称正在清盘的母体正在推动出售旗下物业公司,清盘方已触及若干“潜在买家”,但因保密协议未能披露细节,这话一出,像烟雾弹一样把人心撩动了。

记得当晚有人在微信群里甩出一句话,“股价要飞了”,果然,9月12日复牌后股价从0.92港元短线攀升到1.11港元收盘,日内涨幅逾二成,这波短期反应说明什么,说明市场还在赌一个可能——优质壳与现金流能换回点儿现实的回收率。

回顾时间线,戏早在更久以前就拉开,2023年许家印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这事把公众对恒大体系的注意力拉到了最尖锐的位置,从那以后,关于他的消息越来越稀,有风吹草动就被放大,带着审判般的好奇,而非同情。

换个角度看,恒大集团在法理上与挂牌的物业子公司并非同盘棋,集团破产清算并不自动抹去恒大物业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2025年这一出售动作正是法律与市场交界处的必然——有人愿意接手利润稳定的物业服务公司,自然会出手,即便背后藏着政治与司法的复杂。

我在电话里跟一位接近交易方的中介聊过,他说了句直白话,“物管这活儿,是轻资产活,账面净现金好算,且有半年收租的现金流”,他提到的数据里有几个小破绽——近五年恒大物业只有2021年小幅亏损,2022年起连年盈利,2025年上半年净赚将近5亿元港币,这些数字令人信服,但也别忘了,盈利速度在减缓,客户粘性虽高但续约率有波动,市场定价要把这些细节掂量清楚。

有人猜测买家会是行业大咖,比如某央企或大型房企,但被点名的几家公司迅速否认,场面瞬间像一出悬疑剧——不否认没有买意向的可能,但谁都不喜欢在没有敲定前曝光谈判细节,这就给了市场想象空间,而想象等于溢价。

回过头看一个未被广泛检视的节点,2021年曾有港股房企出价接盘,开价接近200亿港元,当时恒大物业市值在550亿上下,出手被拒,理由之一是估值差距,那个决策现在看像一道断裂口——若当年卖出,或能缓解母体的流动性危机,或许不会演变成后来的系统性风暴,但历史是不会返工的。

在清盘与资产处置的节奏里,拍卖豪宅、卖掉私人飞机、冻结海外资产成了常态,清盘人把每一张可以变现的票据刨出来,哪怕是一枚齿轮,也要掰开看能换多少钱;比方说,许家印名下被追索的一些海外房产涉及伦敦多套公寓、游艇及私人飞机,这些都被列入调查与冻结名单,法院在香港和伦敦采取了行动,试图追缴分红与报酬,媒体披露的金额数字常常是粗略区间,谁也不能保证它们一分不少能回到债权人手里。

我在法庭外听到一位债权人代表碎碎念,“别谈情怀,先把钱拿回来”,这句话说出的是债权人的现实口径,他们关心的是现金回收率,不是审判结果或道德审判,清盘人能变现的,不管来自谁的名下,都有优先次序和法定流程。

国家有关部门与清盘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并非袖手旁观,恒大人寿的业务与资产在2025年被要求移交给国资背景机构,相关责任人遭到行政惩处,监管的动作显示出国家层面的介入倾向,目的在稳住地方金融与社会信心——但别以为这一切能神奇地把十几万亿的债务变少,这只是治理体系下的局部修补。

有个现场记录片段我记得很清楚,9月12日一个老股民在交易大厅门口跟我说,“你看这股价涨,大家还想赌那点希望”,我问他赌什么,他叹气,“就赌能多套点好皮囊上的肉回来吧”,这句话残酷但真实,说明普通债权人感知的是肉不是账本。

谈及逻辑与动因,表面上这是资产剥离换现的商业决策,里头却藏着更大的动机:一边是政府和清盘方想要把可圈可点的资产转手以最大化回收,另一边是原控制人及其关联方试图保全剩余价值与合法权益,双方在法律框架内角力,市场在旁边下注——这是三方博弈,不是一场你来我往的小买卖。

现状,恒大物业具备行业排名和持续现金流,市值在一百多亿港元量级,集团所持股份价值约六十多亿港元,这些数字在庞大负债面前只是小数点后的零头,但对债权人而言,能变成现金就是胜利;清盘过程中追赃路径复杂,海外司法合作、家族财产分割和公司架构梳理都决定了回收速度与金额。

想留个问题给读者——恒大物业被卖掉后,那点回收能否实质改善债权人的处境,还是只是把一处可见的肥肉掰走剩下骨头,这个决定看起来官僚与理性,但人的情绪从不按账本行事,债权人的耐心与市场的信心,才是这一场收官战的真正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