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球影城自打开业以来,就一直被拿来和上海迪士尼较劲。说起来都是国内顶流的主题乐园,可这业绩咋就差出一大截呢?
咱们先掰扯一下数据。
2023年,北京环球影城的投资主体“首寰”营收79.51亿,净亏损15.28亿。到了2024年,营收甚至还微跌到79.23亿,亏损依然高达15.19亿。
说实话,看到这数字我都替他们捏把汗。
虽然首寰的业绩里还包括一些外围配套——比如员工公寓、停车场和部分酒店,但真正扛大旗的,还是环球影城本身。亏成这样,说到底还是主体经营没跑通。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北京环球影城一直在亏?
首先,投入实在太大。
北京环球影城总投资约460亿元,比上海迪士尼还高出120亿。这么大的投资,每年光折旧摊销和财务成本就是天文数字。哪怕门票卖得不错,也扛不住这种量级的固定支出。
可偏偏,它的收入又没跟上。
2024年,上海迪士尼营收134亿,北京环球只有79亿,差不多是别人的六成。客流上看,北京环球一年988万人次,上海迪士尼则冲到1400万——相差整整400多万。
你可能会说,北京这不也挺能打了吗?
是,单看绝对值不算差。但关键是“性价比”没上来。投得更多、赚得更少,这生意怎么能不亏?
其实说到底,还是地域经济底子的差异。
上海迪士尼背靠的是长三角——全国经济最活跃、老百姓最愿意花钱的区域之一。2024年长三角GDP总量33万亿,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快摸到发达经济体的门槛了。
反观京津冀,GDP总量11.5万亿,只有长三角的1/3,人均也仅为对方的75%。而且内部发展还不均衡,北京、天津勉强能打,河北就明显跟不上了。
经济基础决定消费能力。
你去看长三角,什么古镇旅游、高端民宿、亲子乐园,个个都做得风生水起。不是因为他们运营一定比北方强多少,而是市场购买力摆在那儿,愿意为体验买单的人就是多。
再加上北京那天气——冬天零下十几度,北风嗷嗷刮,谁乐意在室外排队玩过山车?
半年淡季直接制约了全年的运营效率。不像上海,冬天顶多零度左右,稍微穿厚点还能玩得动。
但话说回来,亏钱不代表失败。
你看香港迪士尼,之前连续亏了九年,去年靠“冰雪奇缘”新园区一举翻身,狂赚8亿多港币。这说明什么?旅游项目要有耐心,也得持续迭代。
北京环球影城才运营三年多,说“定局”还太早。
而且它带来的外部效益——比如带动周边酒店、餐饮、交通这些——其实远远超过账面上的亏损。政府看重的是大账,是社会效益和城市品牌。
所以别光看它亏,它给北京带来的活力和影响力,根本不是十五个亿能衡量的。
最后我想说,文旅项目真的不能全国一套模板。南方成功的模式,照搬到北方就可能水土不服。得琢磨本地的消费习惯、经济水平和气候条件,慢慢调整、持续优化。
我相信,只要运营方肯在产品上升级、在体验上打磨,北京环球影城迟早也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毕竟,谁能拒绝一个好玩的主题乐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