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桦加沙'如此凶猛?24日登陆广东惠州现场曝光

发布日期:2025-10-09 08:38    点击次数:197

2025年9月,当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以年度“风王”的狂暴姿态横扫西北太平洋,并直扑中国华南沿海时,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的预演,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巨变能力的残酷拷问。其来势之汹、影响之广,无疑是全球气候异常背景下,对城市韧性与公众风险意识的终极大考。

“桦加沙”的诞生与演变,堪称教科书式的“风王”养成记。9月21日上午8点,它在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北方向约74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初露峥嵘,强度已达16级(5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30百帕。仅仅一天之后,9月22日下午2点,其中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1060公里的巴士海峡海面时,强度已飙升至令人咋舌的17级以上(6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更是低至910百帕,这已是人类观测史上最强台风的门槛。同日下午3点,“桦加沙”以超强台风级登陆菲律宾北部帕努伊坦岛,中心附近最大持续风力高达每小时215公里,瞬时风力更是达到每小时295公里,足以将钢筋混凝土撕裂。至9月23日早晨5点,台风中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75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强度仍顽固地维持在17级(5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20百帕,其能量储备之巨可见一斑。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精准预测,“桦加沙”于9月22日夜间穿过巴士海峡,并已于23日凌晨悍然闯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它正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坚定不移地向偏西方向移动,目标直指广东中部至海南岛东北部一带沿海。预计9月24日上午到晚上,这个“风王”将在广东惠州到海南文昌一带沿海,或在广东深圳到徐闻一带沿海登陆,届时强度仍将维持在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14-16级,45-52米/秒)。登陆之后,它将转向偏西,穿过雷州半岛,最终进入北部湾海面,强度方才逐渐减弱。

“桦加沙”所带来的风雨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大风预报显示,从9月22日18时至23日18时,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东海西南部海域、东沙群岛、浙江沿海、福建沿海、广东东部沿海、台湾岛沿海将普遍遭遇7-9级大风,阵风可达10-11级。更令人胆寒的是,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的部分海域风力将高达10-13级,阵风14-15级,而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或地区,风力甚至可达14-17级,阵风17级以上,足以掀翻巨轮,摧毁一切海上设施。降水方面,同期福建东北部、浙江东南部局地、台湾岛中东部将有大到暴雨,台湾岛东部更是面临大暴雨,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特大暴雨(250-600毫米),这无疑将引发严重的洪涝和地质灾害。

面对如此严峻的威胁,中国沿海地区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广东全省启动应急响应,多地果断宣布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的“五停”措施,9月24日全天广东省内所有高铁、普速列车停运,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流动和潜在风险。远在菲律宾,为应对“桦加沙”的威胁,北吕宋和中吕宋地区已有超过一万人被紧急撤离安置。中央气象台自9月22日15时起,便持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并通过各种渠道提醒公众提高警惕,提前做好各项防台措施,包括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以及公众避免前往海边、海岛等高风险区域。

“桦加沙”的异常凶猛,绝非孤立事件,它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个残酷缩影。气象专家们早已达成共识:海洋温度的持续升高,如同为台风注入了无限的燃料,为其提供了更充沛的能量和水分,使其更容易发展为超强台风,并能长时间维持其强大破坏力。此次“桦加沙”不仅强度登峰造极,其庞大的云系结构、在穿越巴士海峡时几乎不受地形削弱的强度维持,以及与南下冷空气叠加带来的猛烈大风,都使其致灾性远超一般台风,甚至可能超越历史上曾造成巨大破坏的“山竹”和“黑格比”。更令人担忧的是,其登陆期间正值天文大潮,风暴增水与高潮位叠加,珠江口及附近岸段发生海水倒灌的可能性极高,部分站位甚至可能出现接近或超过历史记录的高潮位。这无疑是对沿海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一次“压力测试”,也是对我们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智慧的严峻考验。

面对如此强大的“风王”,城市韧性建设必须从被动防御的旧思维,彻底转向主动适应的新范式。广东等地迅速启动“五停”并大规模撤离人员,这无疑是高效应急响应的典范,但“桦加沙”的特点提示我们,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硬核升级”。例如,沿海堤防和海塘应参照更高级别的极端天气标准进行加固,甚至考虑引入“超级堤坝”的概念,以抵御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风暴潮。城市排水系统应具备应对短时特大暴雨的冗余能力,推广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在暴雨面前能够“呼吸”。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工程需进一步提升抗风等级,采用地下化、模块化设计,确保在极端天气下仍能维持基本运行。更关键的是,对沿海低洼地带和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的防海水倒灌措施,必须进行常态化检查和技术升级,甚至考虑在设计之初就引入“防洪闸”或“可升降式防洪墙”等创新技术。珠海市气象局特别提醒,即使安装了防潮挡板,市民也不应冒险前往地下车库,这暴露出现有防护措施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亟需更智能化的监测预警系统和更严格的应急管理规范,甚至需要立法强制执行。

公众风险意识的提升,同样是构建韧性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如同社会肌体的免疫系统。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防灾提醒,这值得肯定。然而,我们必须警惕部分民众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或信息滞后。例如,福建海事局扩大预警叫应范围,通过海岸电台、卫星电话等方式,将台风预警信息通知到近岸至远海的船上,引导船舶避风,这正是为了解决信息传递和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针对不同群体(如渔民、沿海居民、旅游者、甚至外来务工人员)的定制化防灾科普教育,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实现预警信息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指导,例如通过手机APP、智能音箱、甚至车载导航系统,实时更新台风信息和避险指南。同时,鼓励社区建立邻里互助机制,定期组织防灾演练,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将防灾意识内化为一种社会共识和生活习惯,使每个人都成为防灾减灾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而非被动的受害者。

“桦加沙”的强劲,是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一次深刻警示,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悬挂在我们的头顶。它不仅考验了我们应急响应的速度,更拷问了城市韧性建设的深度和公众风险意识的广度。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抵御极端天气冲击的韧性社会,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持续投入。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次“风王”的来袭,都是一次强制性的“系统升级”提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自然的态度,不能将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那么未来的“风王”只会更加频繁、更加凶猛。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活下来”,更要思考如何在与自然共存的挑战中,找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路径。这不仅是生存的智慧,更是进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