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红中国的稀土资源,却拿不出好办法,美国和西方选择了“另辟蹊径”。
据路透社9月23日的独家报道,七国集团(G7)和欧盟眼下陷入僵局,计划设定稀土价格底线来刺激产量,同时考虑对部分中国出口的稀土加收关税和所谓碳税。从报道内容来稀土对电动汽车、核潜艇等领域来说至关重要,而中国在稀土采掘与精炼环节,长期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今年4月,中方执行了关键矿产出口管控,西方企业立刻喊苦,叫嚷着“稀土紧缺”,媒体也随之炒作“中国将稀土当武器”。
除了日本以外,G7国家在很多关键材料上都或多或少依赖中国。为应对他们所谓的“安全隐患”,G7领导人在今年6月启动了关键矿产行动方案。本月初,G7的技术团队在芝加哥进行闭门会议,澳大利亚也受邀参与。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会议主要讨论了是不是要提高关键矿产领域的外来投资门槛,想通过限制对华投资来“绕过”中国。不过这位人士也补充说,G7内部究竟要不要正面碰中国,还拿不定主意。
消息人士还透露,另一套方案是地理上的限制,比如设定本地采购内容的标准,又或者在政府采购时限定从某些国家(比如中国)采购稀土的比例,但这项提议也并不一致,G7各国意见不一。
还有消息称,G7也在研究对中国稀土和某些小众金属加收关税或“碳税”,税率会根据这些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非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来定。G7的官员们还在考虑跟美国做法同步,给稀土设定一个价格底线。澳大利亚方面正打算单独行动,通过设定价格下限来撑本国关键矿产项目,包括稀土。加拿大对这个想法也表示支持,但还没定下措施。
一位欧盟官员透露,欧盟目前正在酝酿一些方案,比如设定价格下限、联合采购和G7内部互惠协议等,但都还没正式拍板。另外,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工业战略专员塞茹尔内今年6月曾表示,欧盟应该建立类似石油和天然气那样的稀土和战略材料联合储备库。
在全球稀土磁铁市场上,中国说了算。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是造先进武器、航空航天、风电、新能源车、智能制造等很多高精产业的基石。过去30年,中国在稀土的采集和提炼领域持续占据主导。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产出的稀土占全球的六成多,但在精炼环节的份额高达92%,几乎是垄断。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2020到2023年间,美方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今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打起关税这张“老牌”,对外高喊“平衡关税”,中美之间曾有高达145%的关税对垒。随后,中方很快反击,除了加收关税,还针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产品实行出口管制。最近,中国工信部等三部门还联手推出了《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稀土企业须做好产品流向记录,这也再次吸引了外媒的注意。
中国的出口管控让美西方感受到“被掐脖子”的压力,纷纷启动“去中国化”行动。美国政府大手笔投资本土矿业,可投资界却对不确定性感到忌惮,动作很谨慎;欧盟则异想天开,最近甚至提议未来考虑从太空挖矿,但也被批评“不着边际”。
“稀土赛跑中国已经跑在了前头,未来能不能一直领先?”英国《金融时报》就在8月28日发文,认为西方想自建供应链、动摇中国领先地位,可在成本和规模上都压力极大。把这事折腾了一圈后,美西方现在的办法也不多,只能琢磨各种新招。
8月25日,特朗普在白宫见韩国总统李在明时,照旧拿“关税大棒”说事儿,威胁说如果稀土磁铁运输不畅,就要对中国征收高达“200%的关税”,还扬言一旦出手,会给中国带来沉重打击。《南华早报》援引多位专家称,特朗普不断把稀土当作“威胁”的话题,对中国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的大,反而凸显出稀土在全球制造业和贸易谈判中的筹码价值。从本质上说,中国的主导地位本身就是一个能左右谈判桌的“王牌”。
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在稀土问题上,我们的政策完全符合国际惯例,愿意在出口管控等层面与各国不断深化合作,携手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