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里那条新闻看了好久——大连万达集团和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了。 评论区有人喊"首富也塌房了",有人猜"是不是要跑路",可我盯着那串数字更揪心:1.86亿强制执行,48座万达广场打包卖,连北京文化产业集团80亿股权都冻到2028年。 这哪是简单的"缺钱"? 分明是一场关于现金流、资产和时间的生死博弈。
一、租金像细水,债务像洪水
我常去家附近的万达广场吃饭,看着人来人往挺热闹,总觉得这是个"印钞机"。 可算完账才发现,这机器的"出水速度"远比想象中慢。 全国万达广场去年收了567亿租金,听着吓人? 拆到每个月就47亿,上半年145亿,平均每天进账不到8000万。 更扎心的是,租金单价从2020年的每月每平108块掉到了2023年的100块——相当于每平米每年少赚近100块,全国这么大的面积,一年就是几十亿的缺口。
可债务那边完全是另一幅画面。 浮在水面上的就有:一年内要还的非流动负债400.84亿,马上到期的债券61.91亿,短期借款38.9亿,加起来就超500亿。 这还没算水下更恐怖的——超千亿长期借款,光利息就是天文数字。 最近永辉超市追讨38.59亿股权转让尾款,苏宁易购仲裁要求50.4亿回购款,这些官司就像突然砸下来的冰块,随时能把现金流的小船凿穿。
我有个做财务的朋友打了个比方:"万达就像个老式水缸,进水管(租金)细且慢,出水管(债务)粗还带高压喷头。"上半年租金收入145亿,但光短期债务就超500亿,更别说那些要付利息的长期借款。 这哪是"装穷"? 根本是入不敷出的残酷现实。
二、卖资产救急,却掉进双重陷阱
王健林从2017年就开始"卖卖卖",我清楚记得当年他甩卖文旅项目和酒店时,很多人说"首富壮士断腕"。 可这次不一样——卖的是万达广场,是他亲口说的"心头肉"。 但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想卖资产换现金,却撞上了"时间墙"和"价格墙"。
先说时间。 卖48座万达广场不是菜市场卖菜,得走复杂的交割流程、资金共管协议。 我查资料发现,光股权冻结就有57条,今年9月就新增5条,冻结金额145.33亿。 最狠的是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股权,直接冻到2028年。 这意味着什么? 股权没法质押融资(过去房企常用的"续命钱"),转让还得额外解冻,周期拖得越长,债务催得越紧。
再说价格。 杭州拱墅万达广场单独报价14.8亿,可在48座打包交易里,平均每个广场不到10.5亿。 这些可都是一二线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 我邻居张叔当年在万达广场开了家奶茶店,他说:"这地段要是新开发,地价起码翻倍。 "可现在为了还债,只能"骨折价"甩卖。 王健林嘴上说着"不能放手",身体却诚实地把宝贝往货架上搬——这不是主动选择,是没得选的无奈。
三、谁在抄底? 新玩家盯上"下蛋的鸡"
有意思的是,接盘侠们反而很积极。 太盟、腾讯、阳光人寿,甚至国资背景公司都出手了。 他们图啥?不是帮万达还债,是看中万达广场本身——那些能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下蛋母鸡"。
对比恒大那种"鸡飞蛋打"的出险房企,万达至少还有能赚钱的资产。 我认识个商业地产分析师,他说:"现在资本更精明了,不会接盘烂摊子,但会抢优质现金流。"就像小区门口的便利店,哪怕店主换了好几轮,只要位置好、客源稳,总有人愿意接手。 万达广场就是这样的存在:虽然背着债,但租金收入还在,对买家来说就是"捡漏"。
不过王健林的"轻资产"转型之路并不好走。简单说就是把广场所有权卖了,自己只管运营收管理费。 但历史债务不会跟着资产一起消失——该还的利息、该付的本金,照样压在万达集团账上。 我看了组数据:今年前8个月,万达已转让14座万达广场,可债务规模没见明显下降。 这就像背着沙袋跑步,越跑越累。
四、那个黄金时代,真的过去了
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出来后,有人说"首富跌落神坛",我却觉得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还记得十年前吗? 万达广场打着"建一个广场,兴一座城市"的旗号,靠着金融杠杆疯狂扩张。 那时候拿地便宜,融资方便,商场开业就能带火周边房价。 可现在呢? 华润万象、龙湖天街这些后来者,没有历史债务包袱,租金增速反而更快。
我翻到2016年的报道:那会儿万达负债率超70%,但靠着高周转还能转得动。 如今政策收紧、融资变难,曾经的"高杠杆快周转"模式彻底失效。 王健林还在四处奔波谈项目,但影响力早不如从前——现在的商业地产江湖,比的是谁更健康、谁的包袱更轻。
前几天路过家附近的万达广场,发现新开了家亲子乐园,人气还挺旺。这让我想起王健林说过的话:"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 "或许未来它不再是"扩张之王",但只要这些广场还能继续营业、继续产生现金流,就依然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小确幸"。
你常去的万达广场有变化吗? 那些曾经热闹的品牌还在吗? 更关键的是——你觉得靠卖广场,万达真能渡过这场难关吗?
信息来源:综合自界面新闻、财联社、公开司法执行信息及企业公告(截至2025年9月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