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们,你们还在书海里迷茫吗?我找到了一本超燃的神作,必须分享给大家!这书一打开,我就被它的节奏带着走,情节紧凑,角色个个鲜活。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心跳加速,我甚至熬夜追完还意犹未尽!如果你想要一次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千万别错过这本,快来感受这份震撼吧!
《熬通宵也要读完的三国史》 作者:覃仕勇
第1章
前言
关于三国史,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必须要着重说明一下。
记得前年冬天,众多媒体平台兴起一场网络限时答题获奖热潮,数千百万网民参与,非常火爆。
我和我的家人也不能免俗,兴致勃勃地参与。
对我而言,比较拿手的是文学、史学类的题目。
有一次,出现了这么一道“送命题”,题目问:下面人物不属于三国人物的是:A.曹操;B.诸葛亮;C.贾诩。
这道题“送命”送在哪儿呢?
曹操和诸葛亮的名气非常响,相对而言,贾诩就不那么为人所熟知。
那么,在短短10多秒钟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绝大多数人会选C。
但正确答案应该是A。
果然,当正确答案亮出,我身边的姐姐、侄子、外甥等人瞬间凉凉,“哀嚎”一片,埋怨我不及时提醒他们。
我当时也有些讶然——我怎么知道你们不知道曹操不属于三国人物?因为,所谓三国,是指曹丕篡汉所建立的曹魏、刘备**所建立的蜀汉、孙权**所建立的东吴三个政权。
明摆着,曹丕是在曹操死后才称的帝,那么曹操就不属于三国人物了嘛。
也就是说,如果要严格定义三国这一段历史,应该是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算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马炎平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前后时间刚好是60年。
但是,按照这个分法,非但曹操不是三国人物,就连董卓、吕布、孙坚、孙策、袁绍、袁术、刘表、刘璋、马腾……甚至庞统、关羽、张飞等等都不是三国人物;另外,影响天下走势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不属于三国事件,这绝对是绝大部分人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三国的断代史《三国志》的记载时间是起于汉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董卓乱政,止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分归晋,前后共约九十年历史。
对三国史影响巨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是把时间提前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终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东吴孙皓降晋,前后共九十七年历史。
不用说,研究三国的史学家都必须着重研究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
东汉失去政权实体的时间就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的,那么,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后出现的群雄割据、三国雏形形成,至曹魏代汉前这一段本该属于东汉的时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其三十六年的时间,都会被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这么一来,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磅礴、最为精彩的乱世就出现在西汉初年和东汉末年。
尤其是东汉末年,可谓风云变幻,激荡人心,谋士如云,将星如雨。
罗贯中的著作除了有《三国演义》一书,还有《残唐五代演义》。《残唐五代演义》属于末流小说,而《三国演义》却能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原因何在?显而易见,就在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独特性和精彩性。
不过,《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太大,人物神化严重;《三国志》的记载又太过呆板和冷冰冰,致使诸多读者对“假三国”和“真三国”之间的距离辨识不清,造成了许多误解。
这本《熬通宵也要读完的三国史》是在严格结合《三国志》记载的基础上,以不同于《三国演义》的叙述方式,对三国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精确的考证和剖析,最后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考古篇》,以考古界关于三国历史的考古成就加强本书的说服力,全书的可读性很强,相信读者不会失望。
枭雄篇
汉桓帝其实很了不起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皇帝,祖父刘开是河间孝王,父亲刘翼为刘开庶子,受封蠡吾侯,级别不高,与皇权相去甚远。哪知汉质帝得罪了把持朝政的梁太后之兄梁冀,被梁冀毒杀。梁冀弑君之后就另立刘志为帝。这样,15岁的刘志从河间入京登上了帝位。
按一般历史规律发展,刘志少不更事,又是突然从地方调入中央,背景环境突变,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地任由梁冀摆布、做梁冀的傀儡皇帝。
事实上,梁冀就是这么想,才迎刘志为帝的。
而且,堂堂汉质帝都被梁冀玩死,那没有任何政治经验、乳臭未干的刘志,又能有什么作为?
哪知刘志却是个天才式的皇帝,登上帝位后,韬光养晦,暗中积聚力量,然后发起致命一击,将梁冀连根拔起,一撸到底。
可笑的是,梁冀原本掌握着大部分首都卫戍部队,但因为刘志出手如电,梁氏部下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全部束手就擒。
刘志收缴了梁冀大将军印绶后,远遣其到比景县。
比景县在偏僻的南方,距离洛阳天迥地远,梁冀绝望之下,自杀以谢天下。
而梁氏家族,包括梁冀在朝廷和地方的亲戚,全部逮入诏狱,不论男女老幼,均押往闹市斩首,暴尸街头。
梁氏派系的公卿、列校、州刺史、二千石官员,被诛杀的有数十人;旧时属吏和宾客,被免官的有三百余人,整个朝廷为之一空。
当日,使者从宫中来往奔跑,三公九卿等朝廷大臣都失去常态,官府和大街小巷犹如鼎中的开水一片沸腾,京城百姓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等到梁冀自杀的消息传出,百姓仿佛从梦中醒来,无不称快,歌舞庆祝。
刘志下令没收梁冀的财产,由官府变卖,收入共计三十余亿。
据《食货志》记载,当时一石米的价值大约是五十钱,一石相当于现在六十斤,通过平价换算,其一钱约等于现在的两块钱。三十亿钱则约等于现在的六十亿元,可购买六千万石大米。
按照购买力计算,梁冀一案的涉案金额仅次于清朝和珅案,和珅案涉案金额折算成白银共一亿两,可买六千六百万石大米。
可和嘉庆皇帝处理这些赃款的做法不同,刘志将之全都上缴国库,减收当年全国租税的一半。嘉庆抄和珅所得赃款相当于国家二十年财政收入,却没给老百姓减一文钱的税赋。
尔后,刘志又把梁冀的园林分散给贫民耕种,并宣布不再设大将军,另设秘书监以加强皇权。
在刘志统治的日子里,东汉帝国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他所重用的“凉州三明”对外作战连战连胜;在籍人口5600多万,比西汉任何一个时代都多,和盛唐持平,达到了古代中国土地承载量的上限。
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36岁的刘志驾崩,得谥号为“桓”,与“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相同,意思是“辟疆服远、克敬勤民”。
可以说,在当时东汉朝臣的眼中,刘志就是他们的“齐桓公”。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齐桓公”,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很低。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就把汉桓帝和著名的昏庸之君汉灵帝并列,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是为什么?
原来,汉桓帝为了诛杀梁冀一伙,不得不与宦官合谋,自此“权势专归宦官”。
剪除梁冀成功,汉桓帝在同一日给单超、左、徐璜、具瑗、唐衡五个宦官封侯,各食邑一万户。
其中的单超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万户,世称“五侯”。
当时帝国的人口总数是5600多万,户数应在1100万左右。桓帝该日的打赏,实在豪爽。
另外,单超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这也是历史上对宦官封赏最丰厚的一次。
桓帝这么弄,朝中官员就不干了,他们和太学生组成“士人党”,联合反对宦官当权。
桓帝因此制造出了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下诏逮捕达200余人。
“党锢之祸”一共发生了两次,大家都认为此举伤及汉朝根本,即汉朝的衰败和灭亡,桓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汉桓帝就被后人和汉灵帝捆绑在一起,贴上了昏庸的标签。
平心而论,汉桓帝所封的“五侯”也只过了五六年好日子,当这“五侯”作威作福影响到了帝国的统治时,汉桓帝毫不手软,先将具瑗、左迫死,后又将单超、徐璜和唐衡的袭封者悉数降为乡侯;其子弟分封者,一律免爵,史称“一除内嬖”。
虽然后来又有新一代诸如侯览、段珪之类的宦官上来,桓帝也绝不容忍他们势力坐大。
侯览、段珪的门客欺压百姓,济北相滕延在桓帝的支持下,当场挥刀,让数十人暴尸街头。
滕延也因此升为京兆尹。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