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翻了翻几年前的投资笔记,密密麻麻的,一股“班味儿”扑面而来。翻到2021年的某一页,上面用红笔圈着几个代码,旁边标注着“元宇宙核心标的”。现在回头看,后视镜里全是事故现场。当时有多上头,后来坐电梯就有多酸爽。人性就是这样,总对新名词、新故事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指望着一个概念就能把自己发射到财富自由的轨道上。
这两天,一个叫“灵心巧手”的公司又点燃了类似的情绪。新闻稿写得那叫一个“浓眉大眼”:完成数亿A轮融资,京国瑞、博佳资本领投,国中资本、帝奥微、蚂蚁集团一众大佬跟投。阵容豪华,弹药充足,剑指星辰大海。然后,各路“课代表”开始划重点了,煞有介事地分析这家公司的产业链上下游,从芯片到机器人,再到消费电子,恨不得把A股翻个底朝天,给你列出一张“潜在赢家”的藏宝图。
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脑子里就三个字:算总账。
咱们今天不聊“灵心巧手”这家公司具体是干嘛的,说实话,在A轮这个阶段,它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未来是成为马斯克还是街边卖红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同样无限的不确定性。我们聊点更实在的,就是这笔融资背后,各路资本打的到底是什么算盘?以及,这个“算盘”跟我们普通人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先捋一捋这桌麻将的玩家。领投方里有“国字头”的,跟投方里有做产业的(比如帝奥微),还有老股东互联网巨头(蚂蚁)。这组合挺有意思,它根本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化行为。
“国字头”的资金,我们俗称“国家队”。他们出来投项目,首要任务往往不是三个月翻一倍、一年翻十倍。他们的账本里,除了金钱账,还有一本更重要的“战略账”。现在的大环境是什么?是“卡脖子”焦虑,是产业链安全大于天。所以,但凡沾上“硬科技”、“自主可控”、“国产替代”这些标签的,就容易被“国家队”盯上。他们投钱,更像是在一块看起来有潜力的土地上,播下一颗“战略性”的种子。这颗种子未来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块地我先占了,这个领域的火种我得留着。这是一种带有任务属性的布局,带有很强的“道义”色彩,盈亏的权重反而要往后稍稍。
再看产业资本,比如那个自己也是上市公司的帝奥微。他们来投钱,打的是“生态算盘”。说白了,就是用资本在自己身边团结一帮小兄弟。如果“灵心巧手”未来做大了,成了某个领域的核心玩家,我作为它的早期股东和产业伙伴,是不是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要么我的产品优先卖给你,要么你的技术我能优先用。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权投资,买的是一个产业链里的“相对位置优势”。这笔账算得更长远,也更复杂。
最后是蚂蚁这样的财务投资兼战略投资方。他们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猎人,既要看这项目本身有没有“值博率”,能不能带来财务回报,也要看它跟自己的主营业务有没有协同效应。比如,灵心巧手做的东西,能不能用到我的支付场景里?能不能赋能我服务的千万小微企业?他们的投资,是“金钱账”和“生态账”一起算。
你看,一笔融资,三类玩家,三本账。大家坐在一起,看似是看好同一家公司,其实是基于各自不同的KPI和世界观,找到了一个共同的下注对象而已。这个热闹的融资发布会,本质上是一场“资本共识”的阶段性展示。而这个共识的核心,不是“灵心巧手”一定能成,而是“在当下,钱必须往这里去”。
为什么必须往这里去?因为别的地方去不了,或者去了也“政治不正确”。房地产的时代过去了,互联网平台的野蛮生长也结束了,资金总要有去处。宏大的叙事转向了,从商业模式创新的“软科技”,全面转向了以芯片、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所以,与其说是资本主动选择了“灵心巧手”,不如说是时代的大潮把水渠挖好,资本这股大水,只能顺着渠流。
理解了这一点,再回头看那些所谓的“概念股”、“受益股”,你就会觉得有点可笑。
一级市场的A轮融资,离这家公司能产生稳定利润,进而给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带来真金白银的订单,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从A轮到B轮、C轮,再到遥遥无期的IPO,中间的“死亡谷”能埋葬99%的创业公司。现在冲进去买那些所谓的“合作伙伴”,赌的是什么?赌的是这家刚拿到A轮的公司不仅能活下来,还能长成巨人,并且还愿意带着你这个“远房亲戚”一起玩。这概率,比中彩票高不了多少。
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投资,而是一种“听故事炒作”。你买的不是这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不是它的成长性,你买的是一个“可能性”的“可能性”。说得再直白点,你是在替一级市场的VC们讲的故事,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二级化”,去“抬轿子”。VC们投一个项目,失败了无所谓,他们投的是一整个赛道,靠一个成功项目就能覆盖所有失败的成本。你呢?你只有一个账户,买错一只票,就是实打实的亏损。
我写完这段,自己都觉得有点过于冷静和扫兴了。但没办法,投资这事儿,本质上就是不停地算账,算概率,算值博率。大部分时候,让我们亏大钱的,不是坏公司,而是我们为那些“听起来很美”的好故事,付出了太高的价格。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某某公司喜提巨额融资,这些A股公司或成赢家”的新闻,不妨先冷静三分钟,问自己几个问题:
1. 这笔钱的性质是什么?是来“做慈善”的,还是来“赚快钱”的?
2. 从拿到钱到产生订单,中间需要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成功率大概是多少?
3. 就算最后真的产生了订单,对那个几百上千亿市值的“受益”上市公司来说,能贡献多少利润?是九牛一毛还是能再造一个它?
4. 最重要的,现在冲进去,我是在“抄作业”,还是在给“抄作业”的人当垫背?
想明白这些,你可能就不会那么激动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们还是管好自己的钱包,多关注那些我们看得懂、算得清账的生意。至于那些飘在天上的“馅饼”,看看就好,别总想着去接。毕竟,大多数时候,砸到脸上的都不是馅饼。共勉共戒吧。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