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央视财经《财经调查》
《财经调查》记者接到消费者反映,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评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并且发现在好多直播电商平台的差评区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种好评和“夸夸帖”。究竟是谁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操控舆情,兴风作浪?
------------------------------------------------------
在这个人人都是美食家、个个都是旅行博主的时代,打开手机软件查看评论,仿佛翻开了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集。某家餐馆的招牌菜被形容为“入口即化,仿佛天使在舌尖跳舞”,而隔壁的甜品店则被赞为“吃完后灵魂得到了升华”。倘若这些评论属实,人类文明恐怕早已突破银河系,毕竟连一碗牛肉面都能吃出宇宙真理。可惜的是,这些华丽的辞藻多半出自月薪三千的水军之手,他们用键盘编织出的美丽乌托邦,比童话里的糖果屋还不可靠。
商家信誉的崩塌,就像一场集体参与的魔术表演。台上的魔术师卖力地挥舞着红布,台下的观众默契地假装没看见那只从袖口溜出来的鸽子。某众点评和某红书上的五星好评,有多少是真情实感,有多少是五毛钱特效,恐怕连商家自己都算不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军表示:“昨天我刚给一家蟑螂比菜多的快餐店写了‘环境整洁得像无菌实验室’,今天又要夸某家理发店的tony老师剪发如梵高再世——说实话,我连梵高是谁都不知道。”但是无所谓,因为发一条评论,有五毛红包到手,为了钱,何必在乎对与错。
在这场荒诞的闹剧中,水军固然是职业骗子,但某些消费者的表现也堪称“业余影帝”。商家只要在结账时神秘兮兮地递上一张纸条——“发图好评立返5元红包”,立刻就能见证人性的脆弱。有人为了半杯奶茶钱,能把一碗清汤寡水的馄饨吹成“祖传秘方熬制的高汤”;有人拿到两块钱返现,连拍三十张滤镜过度的照片,配文“米其林三星也就这样吧”。这些行为艺术般的操作,让《皇帝的新装》都显得过于写实——毕竟安徒生笔下的群众最后还敢说真话呢。
而平台方则完美扮演了“睁眼瞎”的角色。它们把“严禁刷单炒信”的标语挂在首页,金光闪闪得像道德牌坊,转头就对投诉装聋作哑。某平台客服的经典回复堪称当代黑色幽默:“您说商家雇水军?证据呢?什么?这一百个账号IP地址相同、文案雷同、连错别字都一样?哎呀这一定是巧合啦!”这种处理态度,活像抓到了考试作弊的学生,老师却说“他抄的是自己的小抄,不算违规”。
要打破这个“互骗互利”的怪圈,或许得从消费者拒绝当“托儿”开始。当商家再递来那张诱惑的小纸条时,我们大可以学马克·吐温的犀利:“先生,我的良知虽然能打折,但还不至于清仓大甩卖。”毕竟,今天你为五块钱把麻辣烫夸成御膳,明天就可能因为别人的虚假评价,在某个“照片像凡尔赛宫,实物像工地食堂”的网红店气得灵魂出窍:“为什么,和评论不一样”。正应了哪句话“善恶终有报!”
说到底,互联网本应是照妖镜,现在却成了哈哈镜。当评论区的每个字都值得怀疑时,我们终于领悟到一个真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不是美食,而是实话;最遥远的不是星辰大海,而是隔壁餐馆的真实评分。或许某天,当第一个消费者勇敢地写下“这家店其实很普通”时,会像童话里那个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一样,惊醒整个装睡的世界。不过在此之前,建议各位出门探店时自带干粮——至少泡面的味道永远不会骗人。
图片来源于央视频截图和AI制作,仅为丰富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