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这东西,就像你往湖里扔了块石头,涟漪啊,总会慢慢显形的。还记得2023年那会儿吗?有个聪明人就放话了,他说俄乌冲突要是没完没了,第一个扛不住的,八成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国。
现在都快三年了,你瞧瞧英国那日子过得,再看看俄罗斯,硬是没垮,反而韧性十足。这不就是活生生在印证那个预言吗?这出戏啊,还真把俄罗斯靠能源和军工撑着、美国在旁边数钱的战略格局,给明明白白地摆在了我们眼前。
今儿个,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英国为啥在这场冲突里,把自己搞得这么狼狈?再对比一下,俄罗斯和美国又是怎么在这场消耗战里,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大英帝国的“豪赌”?
要说2022年俄乌冲突刚冒头那会儿,英国那真是冲在最前面,就差把“我是乌克兰铁粉”写脸上了。伦敦政府二话不说,率先给乌克兰送去了反坦克武器,接着又是军事训练,又是先进防空系统,那架势,简直就是西方阵营的“急先锋”。
可话说回来,这份积极的背后,代价可不是一般的大。你敢信?到2025年,英国砸在乌克兰身上的钱,估计要冲到250亿英镑!这数字,听着都肉疼,对于英国自己的经济体量来说,简直就是难以承受的巨石。
这援乌政策,不光是烧钱,还直接把英国自己的家底给掏空了。有消息说,英国的军事库存因为援助乌克兰,已经严重缩水,弹药储备甚至都快见底了,可能只够前线打个几天仗。更要命的是,去年英国军队人数居然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才7.6万人左右,装备也是稀稀拉拉的。
脱欧后遗症,痛上加痛
本就脱欧后的英国,经济基础本来就摇摇晃晃的,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壁垒,那叫一个高。数据显示,今年英国制造业出口直接掉了十分之一还多,这不就是雪上加霜吗?供应链三天两头出问题,生产成本蹭蹭往上涨,国内通胀一度都快到两位数了。
这物价一涨,老百姓的日子可就难过了。与此同时,英国的公共债务也是个天文数字。去年,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都超过100%了,财政赤字更是连着四年扩大。政府预算里,光是付利息的钱就占了一成多,财政状况那叫一个严峻。
为了堵上这个越来越大的财政窟窿,政府只能忍痛割爱,削减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领域的开支。这下可好,民众不干了,怨声载道。好几份民调都显示,超过一半的英国民众觉得政府援助乌克兰太过了,应该先顾好自己家的经济和民生。
所以啊,这援乌政策,在这个节骨眼上,就成了英国社会内部矛盾的“导火索”。全国上下,罢工活动此起彼伏,各行各业的打工人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工资待遇不公平。这日子,过得真是憋屈。
普京的“东方魔法”
面对西方国家那铺天盖地的制裁,俄罗斯经济居然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韧性。你没看错,就是“韧性”!俄罗斯那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简直就是它经济的定海神针。
2024年,俄罗斯光是对亚洲那些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土耳其和伊朗,能源出口收入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这笔钱,妥妥地弥补了欧洲市场制裁带来的损失。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能源收益,俄罗斯的军费开支那叫一个充裕,想打多久的仗,就有多久的底气。
俄罗斯国内的军工厂,现在是昼夜不停地开工,产能那是全面释放。2023年到2024年,它的坦克产量比战前直接提升了六成!炮弹更是源源不断地往前线送,根本不带停的。
俄罗斯政府把军事工业生产,看得和民生一样重要。虽然老百姓的消费品市场可能有点缩水,但军工和能源部门那叫一个强劲,硬是撑住了整体经济的稳定。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了3.6%,这数据,让好多西方观察家都跌破了眼镜。
俄罗斯这国家啊,自身资源自给率高得吓人,这大大降低了它对进口的依赖,抗制裁能力自然就强。尽管制裁确实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并没有引发西方预期的经济崩溃。俄罗斯把这场冲突,直接定义成“生存之战”,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动员,愣是保持住了社会稳定。
山姆大叔的“躺赢”剧本
再看看美国,在这场俄乌冲突里,它投入的钱占自己GDP的比例,可比那些欧洲国家低多了。所以啊,它自己经济上的负担,那真是相对轻松。与此同时,美国那些军工企业,这段时间可是赚得盆满钵满。
就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来说吧,去年营收直接增长了三成!好多军工巨头的订单,都排到好几年以后了。美国能源出口也是一路飙升,特别是液化天然气,成功取代了俄罗斯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而且卖得更贵,赚得那叫一个盆满钵满。
美国啊,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就实现了削弱俄罗斯、同时巩固对欧洲影响力的战略目标。这不就是典型的“渔翁得利”吗?脱欧后的英国,为了维持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还想重塑自己“世界大国”的形象,结果在北约框架下,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和精力。
英国原本以为,援助乌克兰能得到美欧的回报,可现实呢?美国更多地把英国当成了冲锋的“先锋”,而不是一起分享战果的伙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好多都是直接掏真金白银,而美国呢,更多的是用贷款或者军火出口的形式。
在欧洲大陆上,英国脱欧后的地位,那真是日益边缘化。能源危机的时候,英国想找人帮忙,结果法国连电都不给供。难民问题上,英国也遭到了德国和比利时这些老盟友的批评。英国现在啊,正陷入一种战略困境:它既不能停下对乌克兰的援助,怕丢了国际脸面;又实在扛不住这持续的财政消耗。
历史的耳光,打醒谁?
战争的输赢啊,从来都不只是看前线的军事力量谁强谁弱,更关键的,是看后方国家能拿出多少钱,老百姓又能扛住多大的压力。基辛格老爷子那眼光,真是毒辣!他早就说了,“时间站在俄罗斯一边”,而且预见到了那些中等体量的国家,在持久的消耗战里,有多么脆弱。
英国现在的处境,无疑是给其他欧洲国家敲响了警钟。它在提醒大家,千万别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更别低估了消耗战带来的巨大拖累。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在大国博弈的棋局里,有些国家到最后,可能就成了被透支的“代价”,而不是最终的赢家。
英国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深刻地提醒所有那些急着想展现大国姿态的国家,你的外交策略啊,必须得量力而行。不然呢,可能面临“面子撑住了,里子却先垮了”的严峻风险。
笔者以为
国力的消耗,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像慢性病,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地侵蚀着国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