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伊朗权力核心突然爆出惊天指控: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成员穆罕默德·萨德尔公开揭露,在6月与以色列的“12天战争”中,俄罗斯竟向以方泄露了伊朗防空系统的坐标信息!
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中东舆论——说好的“战略盟友”,为何在伊朗最危难时背后捅刀?
时间倒回2025年1月17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访俄,与普京高调签署《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两国领导人握手言欢的照片登上头条,协议涵盖能源、科技、金融等20项合作,唯独缺了最关键四个字,军事互助。
当时普京亲口定调:“条约不包含军事义务”,俄副外长鲁登科更补充道:“俄罗斯无义务提供军援。”这份被伊朗强硬派视作“抗美护身符”的协议,从签字起就埋下了背叛的伏笔。
6月13日,以色列F-35机群突袭伊朗腹地。48小时内,伊朗防空网络全线崩溃。
核设施遭精准打击,纳坦兹铀浓缩厂离心机车间被炸穿,福尔多地下核设施入口遭钻地弹摧毁;
俄制武器成废铁,S-300导弹阵地化为焦土,仅存的米格-29战机被当靶机击落;顶尖人才被“斩首”,14名核科学家与多名革命卫队指挥官丧生。
而俄罗斯的反应更令伊朗心寒,克里姆林宫仅发声明“谴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连一颗螺丝钉都未支援。当伊朗外长阿拉格希紧急赴莫斯科求援时,俄方冷冰冰回应:“可协助调解冲突。”
战争爆发后,普京面对记者追问竟称:“以色列有200万俄语人口,近乎一个俄语国家。”这句话被德黑兰视为赤裸裸的背叛宣言。
更诛心的是,普京还翻旧账:“我们曾提议合作防空系统,是伊朗自己拒绝。”——暗讽伊朗遭轰炸是咎由自取。
军售双标更暴露俄罗斯的算计:对北约国土耳其,爽快交付S-400防空系统;对“盟友”伊朗,拖欠24架苏-35战机订单,连备件供应都中断。
俄乌战场上,伊朗曾雪中送炭:1700架“见证者-136”无人机源源不断输俄,撑住俄军前线;导弹技术共享,协助俄军突破乌军防线。
可当俄罗斯实现无人机自产,立刻将伊朗踢出供应链。对比朝鲜派6000士兵赴俄支援后勤,俄方对伊朗的回报是——加速撤侨,任其孤军奋战。
萨德尔发声次日,86岁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突然移交军权:革命卫队集体接棒,防空指挥权从个人决策转为高层共治;
强硬派遭政治清算,萨德尔公开剑指前总统莱希(已故)的“亲俄路线”,更暗示哈梅内伊应担责。
伊朗议会内炸开锅,30名议员联署抨击总统佩泽希齐扬对俄软弱,要求其辞职谢罪。改革派趁机反扑:“亲西方才是出路!”
战争硝烟未散,伊朗防长已密会中方代表:求购歼-10C战机与红旗导弹,拟替换被毁的俄制装备;
加速中伊25年协议,油气枢纽直通巴基斯坦,人民币结算占比飙至41%。德黑兰街头涂鸦一夜变样,反美标语旁新增俄文——“骗子盟友”。
俄伊裂痕本质是利益对冲。能源死敌,俄罗斯抢伊朗石油市场份额,2024年对华原油倾销压价30%;中东暗斗,叙利亚战后俄军撤走,留伊朗独扛以色列压力。
就连俄罗斯专家都坦承:“我们首要目标是避免美以联手,而非保护伊朗核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