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这阵子网上关于中国女排主教练人选,炒得比去年大闸蟹还热,说是谁回来就能立马起死回生。我家楼下小卖部的大爷那天看手机都在唠这事儿,边扫码边感慨:“郎指导这年龄,咋又让人家出来救火?”我听了也就笑,心说不光网络在吵,现实里头,这事儿还真是全民话题。可要我说,假如我是郎平,咱就坐家里喝茶遛弯,谁喊也别搭理,真不是犯倔,主要是人得有自己的生活,也得有点骨气。
其实回头看这些年郎平带女排,干得可真不容易。从北京到世界各地,多远的路都踏遍了,多少个夜没睡,啃过多少大馒头,流过多少大汗。以前我小姨做教练,说常年在外面,吃住都一般,时间长了,连看到米饭都没啥胃口,可郎指导是一口气坚持了几十年。功劳这事儿,不用回忆,大家都明白,奥运冠军拿过好几块,国内外评价都算顶尖。
为啥会有那么多人喊她回归?就是现在大家都焦虑。东京一场败仗,外头风声不静。那阵子我网上冲浪看到,有人说郎平“用人不当”,还有说“战术过时”,但明明之前都是夸得天花乱坠,咋一败仗就全变了?我说句公道话吧,体育竞技这种事,哪有稳赢的?世界排坛变化那么快,教练再牛也不是神仙,谁都有栽跟头的时候。你要是自己在岗位上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最后成绩没达预期,最怕怕背后冷箭——不理解,甩锅,扣帽子,搞得好像你调皮捣蛋似的。这种滋味,我们普通人哪里没尝过?公司小组做项目,成了领导拍肩膀,不成了十字军清算,雷同得很。
最戳心的,还是那种卸磨杀驴的气氛。当年打得好的时候,多少人感动落泪,朋友圈都是“女排精神”四个字刷屏。输了,立马就有人埋汰,扎心就扎在这儿。咱不是小肚鸡肠,是真觉得这种风气不地道。一个人的努力,不该被一次失利全盘否定。这让我想起邻居家的老王,他开饭馆,前几年生意好,一帮人巴结着喝酒聊天,疫情一来亏了几万,立马就没人搭理。人和人的关系,有时候就这么现实,让人琢磨不透。
说句心里话,排协那会也真不是怎么有担当的样子。作为单位,关键时刻站出来说句话,给教练和队员打个气,也是活该的责任,但从头到尾,鸦雀无声。这么制度层面还得捋一捋。光靠一两个人硬抗,无论前线后方都太难了。郎平再能干,终归是肉身凡胎,年过六十还要顶着全国舆论和训练强度,搁谁谁扛得住?有些网友说“不服老”,但人这把年纪,不是自己说了算,身体真有数。
现在让郎指导再回来,我实在不觉得明智。球迷说得热闹, 网络段子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女排靠郎平复活就像家里摊事还得老妈出面收拾残局”——这点实话,谁家不是这样对待能干的长辈?可回忆过去,谁都知道“复活”不是靠一个人“返老还童”这么简单。中国女排的问题,更像种田,你不能指望“好种子撒上坏土地能长好庄稼”,土壤营养不够,水也缺,指望一个农民满天飞,顶多种几棵苗子,年年收成那是做梦。
别以为换了郎平,奇迹就会发生。欧洲那边现在练排球是用“科学+金钱+体系”一起上的,人才辈出,比咱们有体系多了,哪能随便模仿?刚毕业的教练不练、联赛不抓,青年队没人管,光靠抢救“老将模式”,就像老头咳嗽吃蜂蜜,短暂管用,管不长远。说这话,不是给郎指导洗白或美化,她战略水平放眼国内确实独一份,但现在女排缺的是大后方支持,缺的是联赛体制、科学训练、保障机制。教头再牛,没底裤谁都慌。
你再看看“饭圈文化”,花样百出。前阵子网上还有人造谣女排队员互撕,拉郎平下水,热搜都上过。那阵子我朋友圈有个排球迷气得睡不着,吐槽说“现在体育像追星,动不动就网络起哄,没人真关心一线队员的训练和生活”。这风气吧,搅合得大家也迷糊,走到头还不是一地瓜皮?教练回来,被捧一天踩十天,这活儿不好干,也没人能保证每次都赢。
中国女排要想长治久安,最靠谱的,就是别再把救命稻草全压在一个人头上。年轻教练得培养,基础保障得提升,联赛不能只搞表面文章,得有量又有质。教练不是超人,哪哪都照顾,最后累出毛病也没人心疼。爱国这词咱别滥用,真心为国家好,应该是让能干的人好好休息,也让年轻人多挑担子。郎平这二十年已经还了所有该还的情分,没必要再扛着吵吵嚷嚷背后的锅去拼命。
说到这儿,心里还有个小问号:那些当初骂得最凶的,现在喊她回来的,是不是同一拨?失去了才知珍贵,这句老话没错,可有些东西一旦没了,光靠嘴唠是回不来的。尊重和信任,本来就该是双向的,不能只在别人功成时捧场,出事了又把人推出去顶雷。
最后我觉得郎指导踏实享受自己的日子最好,不用再被什么集体意志裹挟着折腾,中国女排的路,终归得靠大家的努力——教练、队员、管理、球迷,全都得跟上节奏。体育这事,本来就该平常心去不必再神化谁、也别祸水东引。你说,咱们生活里有多少专家、能人、老师,最终都是普通人老去,哪天也得把光环卸了,笑着退休。中国女排也是,有天得靠自己的骨头硬气起来。这样才踏实。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事?如果是你,咋选?你是愿意郎平再出马当英雄,还是盼望咱们基础抓牢,年轻人挑担?留言聊聊呗,别闹情绪,多点温柔和理解,说不定下次女排又有惊喜,也让我们普通人能多一些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