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账期分化,龙头回款快,小厂现金压力大

发布日期:2025-10-07 13:39    点击次数:57

车间的空气总带着些微的电解液气味——对习惯了的工人而言,这气味和早上的第一个工位一样,是工作开始的信号。你如果走进动力电池生产厂的收款办公室,隔着一排排电脑和文件夹,能听见键盘咔咔地响,仿佛每敲一下都在和时间赛跑。

比亚迪的账单往往刚送到就能“见色”,不到一个月,一张应收账款单据就能完成闭环,成为手里的现金。反观国轩高科,你不妨设想一下财务人员在月底盘点时的内心OS:“这笔还没回,那笔还在路上,隔壁谁家已经催了三遍。”163天的账期,大约能让一个新进员工先学会离职又学会重新入职。

表面的车企集体承诺——“账期不超60天”——看着像一张明信片,寄给所有还在为流动性焦虑的电池供应商。但等统计表出来,数字显得不近人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应收款天数平均95天,不仅没减反而比去年又增加了5天。企业能做的,就是在账期的缝隙里修炼道行,练出预判和耐心,顺便把应收账款当作一种免息贷款,反正都是自己的钱,迟早会回来——理论上是这样。

芯片企业常挨骂,电池厂商也不轻松。财务部最怕的不是电解液泄漏,而是核对账龄时发现“有些款项已超期”,“客户那边说再等等”。别说收钱,连预算员都得开始学会“流动性按摩”,想方设法把有限的现金调度得像京剧里的水袖,长了也用得上,短了也得能收回。有时候,回款速度是企业活下去的底线,不是做大做强的选项。

也许你会好奇:营销数据猛增,营收年年翻,账期怎么还加长了?增加的不是利润,而是供应商和车企之间的信用赌局。新能源车企销量大涨,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飙升49%,都是硬核增长。但看应收款,却是另一种风景:比亚迪26天,宁德时代逼近65天,中小厂普遍90天以上,国轩高科和鹏辉能源这些“小巨头”直接接近营收总量,信用风险也跟着高歌猛进。

这里面有玄学——大个头供应商账期短,小厂商账期长。比亚迪自产自用,上游下游一家亲,资金流动如行云流水。宁德时代“权力更大”,账期虽长(64.59天),但对比行业动不动超100天的常态已经是“模范生”。中小厂像国轩高科,一边扩展客户,一边背着巨额“信贷”,留给财务一瓶绿茶和一条强心针。

哪怕17家车企高高举起60天承诺的大旗,最后是怎样执行,账期统计每年都在比赛“谁更长”?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账期不是别的,是行业生态的晴雨表。账期短,说明企业话语权大、客户结构优、产品硬核,还可能有点“垄断者的从容”。账期长,往往展示了供应商的尴尬地位,夹在客户和现金流之间左右为难,必须学会做账、做心理疏导、甚至做新时代的“金融创新”。

再说到供应商“应收款/营收”比例:比亚迪低至11.68%,宁德时代约36%,鹏辉能源拳拳到肉,89%,国轩高科几乎和营收同步走。不是财务不努力,是本身格局有限。小厂面对大客户,自身信用没得选,只能“宽以待人”。有的公司财报里,直接称应收款是“信贷”,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没错,我还在等钱回来,但我不能收利息,还得自信地继续供货。”

这个生态现象其实比起汽车产量、动力电池出货量这种“硬数据”,更能体现行业复杂性。供应链上游仅看销售额是“累加计分”,但看资金流动却总会发现现实充满讽刺。比亚迪能快马加鞭,别人多半只能接力长跑,有的还得途中歇歇脚。

业绩喜人,现金难收——行业的黑色幽默就在于此。你可以说账期是行业老规矩,可以说龙头企业掌握话语权,也可以说小厂商“自愿承担信用风险”,但最后谁都在为流动性焦虑,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有人把冤气藏在合同条款里,有人把失眠留给年终盘点。总归是从“等钱回来”到“看发票过日子”,这一套流程让人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半个金融从业者。

站在旁观者视角,什么样的账期算合理?什么样的账期又是行业的演化的必然?有人坚信集体承诺、有人相信龙头效应、还有人靠每一份“应收账款”做下一步打算。产业链越深、客户越分散,账期越难控制。现实里,没有哪家财务真心相信“全行业一刀切”,更不会指望每个月都能安稳收款。做账看得多了,谁还不是“一边做动力电池,一边做信贷”,希望有一天两者都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被账期左右的不只是企业,也是整个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龙头企业自信应对,底气来自于资金和产业布局,小厂商只能学会“以柔克刚”,在客户的延缓付款与自身现金流之间拉扯。这戏码,明面上每年都要拍一次,但真正能定输赢的,从来不是涨跌,而是账期背后的现实博弈。

就像每当行业发布“账期缩短承诺”,每家企业财务人员都会先问一句:“你说的是理论账期,还是实际到账?”现实总是比承诺复杂得多,在市场与信用之间,动力电池供应商依然要自编自演自己的故事,奔跑在数字和资金之间,也许还要期待明天醒来,账单能比昨天更早到来。

那么你怎么看这种“账期分化”的行业现实?在高速发展的新能源车企与眼花缭乱的动力电池供应链之间,是不是账期缩短了,行业就真的更健康?还是说,在利润与信用的较量中,谁都只能自求多福?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