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三十七度,皑皑白雪里,一群中国军人踏上异国土地,为的是谁?为的是一场注定被世界记住的较量。有人说,朝鲜战场是“钢铁风暴”,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战地里,短短四十多天,敌我双方炮火投射超过百万发,这相当于一间十平方米的屋子里堆满炸药。如此疯狂的战争,究竟培养出怎样的中国将领和战士?皮定均和万海峰如何一路闯关杀敌?有人默默计笔记本厚成小山,有人却在大炮声中学会责任。可究竟是谁在这样的压力下能屹立不倒?上甘岭,真有那么神吗?
抗美援朝打响之后,谁愿意错过血与火的考验?皮定均这位24军军长简直像个热心市民,一波三折地向上级请缨参战:“跟日本干过,和蒋介石干过,美国佬还没正面过,我得学学!”但上头说不行就是不行,急得他直跺脚。直到1952年2月有机会带队“学习参观”,皮定均却像中大奖一样开心,率三位老部下杀向朝鲜。赶上这样的“机会”,他不是光凭热血就上阵,随身带本子,边看、边问、边记:地形、天气、士气、粮草……乃至战壕里的温度和湿度,琐碎到让人怀疑这位军长是不是在准备考试。可事情远不止于此,他把参观当成“备战”,笔记本摞起来都够垫枕头了。这股严谨劲,让万海峰等年轻干部彻底开了眼。但命运说变就变,万海峰被调去空军了,军长一句话硬是把他“从天上拉回地上”,让他扛起了炮兵主任。可是炮兵主任是啥滋味?万海峰只知道,炮火,是战场铁拳头,现在铁拳头就压在他肩膀上。到底能不能挥得开,这里埋下第一个悬念。
其实朝鲜战场和中国老百姓家里的灶台一样,一边是热气腾腾的锅,一边却是随时腾空火花。1952年9月,24军进驻元山,先是海岸防御,没立刻和美军“掰手腕”。到了12月底,上头命令军队替换上甘岭阵地——一块已成废墟的小高地,正是前不久中美双方杀得天昏地暗的地方。地上没树没石,土里抓把就是弹片。士兵夜里顶着零下三十多度爬山、挖坑,皮定均边走边叮嘱:一定要隐蔽、赶紧修工事、抓紧物资。这种紧张气氛下,年轻的万海峰偏偏要在炮兵领域临场考试,这可不是上学打小抄。跟着他去15军军部交接的还有18岁的新兵古开荣,第一次见重伤员,紧张得直冒汗,却又成了场面中的“老乡”。俩四川人隔着硝烟叨叨问美军好打不好打,战士说:“只会飞机大炮,步兵没啥了不得,还不如当年张灵甫!”你说,当时谁心里不掂量着:这仗到底有多难?
兵换阵地,表面风平浪静,每天仍有零星战斗。美军仗着自己的“飞天钻地”本事,在对面阵地唱歌跳舞,一副“我们不怕你”模样。24军的士兵窝在战壕边,泥里雪里憋着气:这是敌人蔑视,还是暗藏杀机?不过,有人觉得现在美军没大进攻,说明敌情也有压力。有的士兵私下嘀咕:我们一直搞守备、没跟美军正正经经刚过,是不是缺乏狠劲儿?反对的声音也不少,说抗美援朝都打了两年多,战争还能有啥“新活”?有老干部看到大家七嘴八舌,说:“别看上甘岭打完了,真正考验才刚开始。”事实上,对炮兵万海峰来说,责任比山还大。自己没打过指挥炮群的仗,心里嘀咕着,“会不会搞砸”?而且,敌人的飞机和大炮随时能将中国炮阵地“点名”,说是安全,谁信?
就在大家以为可以安稳“守阵地”的时候,万海峰突然搞出“游击炮群”。什么玩法?小股炮兵分队不傻等敌人,而是见缝插针,突然点火打击,不给对方反应机会。嫩点的高炮阵地吓着美军都不敢抬头。这新打法刁钻古怪,敌军很快察觉:“中国炮兵怎么一下子像猴子一样,根本找不着?”原来,这和万海峰当年师父王必成打仗路数也像——活用灵巧、以少胜多。24军还号召“冷枪冷炮”运动,一杆枪藏三天,瞄准一下,嗖地干掉敌方,谁都不敢大意。就这样,美军从唱歌跳舞,到后来被打到钻土里躲,这反转可真解恨。大家这才明白,看似“守”,实际也是“攻”,杀手锏早已变了花样。
可接下来,可就没那么顺利了。表面上阵地稳了,美军也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但新障碍出现。美军用无线电偷听、间谍侦察,还突然发动夜间袭扰,一顿冷枪冷炮并不能万无一失。24军的粮草补给开始变得紧张,极端低温下设备容易坏,士兵冻伤、患病人数上升。关键时刻,指挥层对“游击炮群”战法产生分歧:有人觉得太冒险,担心炮兵分散太容易被敌机逐个歼灭,还有的主张继续坚守不动,别轻举妄动;另一边果断力挺多变打法。两种声音谁都不服,气氛一时陷入僵持。此时又有部队反映,敌人装备越来越先进,哪怕24军过去打掉张灵甫的74师,现在还能顶得住美军的技术碾压吗?大家心里再次蒙上一层阴影:守得住今天,不一定守得住明天,更大的考验可能还在后头。
这场战斗,听起来是不是像个“励志奋斗”的经典案例?军长皮定均笔记记得多勤快,简直能开历史资料馆;炮兵主任万海峰一拍脑门就会创造“游击炮群”,听着像随时能变魔术。可是,咱得承认,事情哪有表面上这么完美?有人信誓旦旦说,“张灵甫你们都能搞定,美军算啥?”真要是这么简单,抗美援朝能拖上几年?那些说得轻松的,未必真上过阵地,更不懂前线物资短缺、极寒天气、敌人火力压制的苦。炮兵主任还能靠一句“炮打得响,拉得动就行了”就化险为夷?要真那么容易,干脆世界各大军校都歇业得了!更何况,炮兵创新要全队协同,单兵胆大不顶用。表扬24军,当然应该,焊死上甘岭,咱中国军队脸上有光。可只要冷静回头想想,每一场胜利都是淌了血、拼了命才抠出来的。历史里没有天上掉馅饼,一切顺风顺水都是后来的美化;真刀真枪,根本没人敢打赌。
上甘岭之所以成为中国军队的“绝地反击”,靠的到底是英雄天降的奇招,还是砖一块一块垒起来的无数平凡努力?有的人喜欢喊“只要有信心,美军不值一提”,可也有人说“这仗的背后全是几代人苦出来的命”。到底该信“神兵天降”的段子,还是踏踏实实熬出来的严酷现实?你怎么看——抗美援朝能赢,靠的真是传说中的运气和大英雄吗,还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军人用命换来的?留言区见,咱们好好“掰扯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