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啊,大家都挺关注太平洋那头中美两国的事儿,特别是空军的实力,看着两边隔空较劲。
美国人那边呢,老爱念叨他们的空军多厉害,尤其喜欢提中国空军家底的数量。
经常有消息说,中国空军的飞机总数量确实吓人,超过3000架了!
但他们话锋一转,总会嘀咕说:“里面不少都是老家伙啦,真动起手来,能不能飞起来都难说,哪顶得住我们的F-35和隐身技术啊?”
这种论调挺常见的,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记得在2023年初,美国空军在首都华盛顿那边搞了个挺大的航空展,会上他们的将领们讲得很是热闹。
他们说呀,未来要搞一支“新概念”部队:1000架无人机打先锋,配上200架全新的、更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可能是NGAD之类的下一代战机),再加上300架F-35主力,就足以在太平洋上牢牢压制住中国空军。
这蓝图听起来挺酷炫、挺高科技的,西方不少媒体也跟着吹风,给人感觉好像中国空军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一样。
但老实说,咱们得看看这些漂亮计划落地的实际情况。
美国国防部自己公布的2024财年预算文件就挺能说明问题的。
白纸黑字写着,他们要一下子退役掉310架老旧飞机,而新买的飞机呢?
只计划采购95架。
这么一算账,美国空军的战斗机总数可能很快就要掉到1932架左右了。
为啥要退役这么多?
说到底还是钱袋子吃紧。
那F-35,单价比黄金还贵,一架就得上亿美元起步,用起来还不省心!
美国自己的政府问责办公室(GAO)的报告直接指出了问题:这宝贝疙瘩的“可出勤率”低得可怜,2023年的数据显示平均只有55%左右。
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趴窝的时间比能飞的时间还长,保养维修成了大麻烦。
更别提美军在全球到处都有基地,补给线拉得那叫一个长,像蜘蛛网似的。
比如2024年在太平洋搞的那个规模挺大的、有19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军演,本来是想秀秀肌肉的,结果后勤补给跟不上,修飞机的装备和人手也不够用,好些F-35就那么干瞪眼等着零件,别提多尴尬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中国的空军。
单看数量,确实不少,飞机超过了3000架,但这几年最大的看点,可不仅仅是数量。
飞机库里的成员,那是实打实地升级换代了。
咱们的歼-20,是正儿八经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能长时间超音速飞着追(超音速巡航),电子对抗的本事也特别强,负责制空和撕破敌人防空圈的任务。
歼-16则是多面手,重型战斗机,能挂各种精确制导的炸弹导弹,不管是对地还是反舰,都是好手。
还有全面升级后的歼-10C,灵巧得很,近身格斗能力强,火控雷达和武器系统也先进多了。
这还只是战斗机这块。
运输有运-20这样的大国重器,轰炸有轰-6K及其后续型号精确打击能力越来越强,预警指挥有“空警”系列预警机在天上提供千里眼和顺风耳,无人作战领域,我们的“彩虹”、“翼龙”家族也是响当当的。
这些装备组合起来,让中国空军具备了全面的现代化作战能力。
最关键的是,咱们的航空工业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买图纸学习的阶段了。
现在核心技术自己掌握,沈阳、成飞这些地方的厂子开足马力,据说光沈阳那边一年就能产出接近300架军机。
速度快,成本控制得也相对好。
这种强大的自主生产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力。
所以,俄罗斯那位长期研究亚太军事的专家瓦西里·卡申(Vasily Kashin)就说得挺在理,他在分析报告里指出,美国人老是盯着中国空军的飞机总数和其中一些老旧型号,却大大低估了更深层次的变化——那就是整个作战体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战斗机、无人机、预警机、地面防空系统、甚至太空的侦察卫星,全都用高速数据链连接成一个大网。
天上飞的、地上守的、海里游的(配合海军),信息瞬间共享。
咱们经常看到报道说,中国空军组织复杂背景下的演习,什么歼-20带着歼-16、歼-10C甚至无人机一起搞突防训练,就是这种体系融合的验证。
信息通了,战场感知就强了,指挥决策就快了,效率自然上去了。
2024年在东海方向搞的那次大规模多机种协同对抗演习,就是一次很实在的检验。
卡申这个专家,在俄罗斯莫斯科的高等经济大学搞研究,长期关注中俄军事合作和安全问题,在智库圈挺有影响力。
他核心的观点就是,美国空军高层那份关于轻易压制中国空军的“自信”,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忽悠”自己人或者对外宣传,骨子里是低估了中国空军的质变。
他认为美军过分沉溺于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所谓“完美计划”的表面光鲜,忽略了三个要命的点: 第一点也是卡申最常提的,就是光数飞机数量说老旧多,却避而不谈中国新型战斗机的比例在快速提升和技术进步神速。
他引用了俄罗斯智库的研究,指出中国空军不仅硬件在快速现代化,软件——也就是怎么打仗的观念和配套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第二点是咱们的“主场优势”。
中国的反卫星武器和电子战实力是出了名的厉害,专门就盯着美军强大的关键节点——通信和指挥控制系统。
美国人打仗高度依赖全球卫星定位和通信,这要是在西太平洋区域被咱们用强电磁干扰或者别的反卫星手段扰那么一下,麻烦就大了。
他们的“敏捷作战部署”想法挺好听,想把飞机分散部署到日本北海道、菲律宾巴拉望之类的小基地里,避免被咱们的导弹一锅端。
但这招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小基地设施有限保障困难,分散部署反而不利于指挥协调。
卡申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军这套全球分散部署的打法,后勤补给线长得吓人,非常脆弱。
而我们是背靠大陆本土作战,所有力量更集中,防御有纵深,战时有更强的韧性和反应速度。
第三点就是“盾”足够硬。
咱们地面上可不是光靠飞机。
红旗-9、红旗-16、红旗-22这些名字听得多响亮?
这不是白叫的。
它们构成了高中低搭配的防空导弹网络,配合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这东西天生克点隐身),探测能力很强。
尤其是反介入这块儿,咱们的东风-21D、东风-26这类弹道导弹,被外界冠以“航母杀手”的头衔,可不是摆设。
它们的存在对在中国周边海域活动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构成了巨大压力,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想靠近的自由度。
卡申在2024年发表的分析文章里就明确警告过:如果美国继续用老眼光看待中国空军及其配套的作战体系,未来在西太平洋地区真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吃大亏。
数字是最直接的:美军的F-22隐形机?
一共就生产了不到190架,早停产了,现在靠F-35顶着,但F-35交付慢、出勤率低的问题明摆着。
咱们的歼-20呢?
按照观察家和外国机构的普遍估计,目前(2025年中)装备数量已经远超200架了,而且生产速度在加快,外界普遍预测到2030年达到甚至超过500架也不是梦。
这一增一减、一快一慢,力量的平衡点其实是在移动的。
再看看最近这一两年(2024-2025年)太平洋上的动态,中美围绕海空优势的明争暗斗热度没降过。
南海自然成了焦点中的焦点。
美国航母打击群三天两头在那里转悠,咱们呢?
应对得更扎实了。
天上的巡逻战机、岛礁基地上的部署、各种例行化的实战化演习轮番登场。
记得2024年在黄海方向上搞的那场演习吗?
歼-20和歼-16这对搭档,直接就演练打击海上高价值目标了。
这种快速反应和大区域内的力量投送能力,才是实打实的威慑。
反观美国那边组织的像“果断力量”(Valiant Shield)这类拉上多国的超大号演习,场面确实不小,几百架飞机参演,初衷也是想吓唬人。
但问题又回到老样子——后勤保障跟不上浩大的摊子。
好多媒体(比如我们这边的人民日报、环球时报都有过报道和分析)都指出,这种演习的象征性意义(或者说政治秀成分)远大于实际检验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意义。
飞机飞几天可以,真要打持久战怎么办?
补给船能跟得上?
弹药备件够不够?
维修力量足不足?
这些都是美军公开承认的痛点。
咱的地面“盾牌”——区域防空反导网络也没闲着。
经过这些年建设,覆盖范围大得多,精度和反应速度也提升显著。
面对巡航导弹这类威胁的拦截能力,是经过了多轮实弹打靶检验的,越来越可靠。
连俄罗斯一些比较权威的国防刊物(像《国防》杂志等)的评论都开始认为,美国在中国近海周边的传统军事优势正在经历某种“稀释”或者淡化。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很关键的指标:飞行员的平均训练小时数。
以前老觉得美国飞行员飞得多、实战经验丰富。
但现在情况也在变。
一方面是中国飞行员每年飞上天训练的时间大大增加了,有观察指出已逐渐接近甚至可能在某些领域达到美军的水平,战术素养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提升很快。
另一方面,美军自己的飞行员训练时间反而因为预算受限而下降了!
有消息说,不少美国空军部队的飞行员,年均飞行小时数跌到了150小时以下,比北约组织盟友的最低标准线还要低。
这可不是好事,飞行技术、战术感觉和应急处置能力,离开了足够的飞行小时数保障,必然要生疏。
这个瓦西里·卡申研究员为啥这么了解中国军事?
他可不是瞎猜。
人家职业生涯就专注在亚洲安全,特别是中国方向。
年轻时就学汉语,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扎根研究,2000年代初又进入了关键的智库“战略分析中心”(Centre for Analysis of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CAST),跑了很多地方调研,对中国军工和军队建设的实际发展轨迹有比较直接的观察和素材积累。
他在2018年就出过深度报告分析中俄国防合作的新动向,2022年还实地观察了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歼-20和相关技术,所以他的观点在俄罗斯及西方的一些专业圈子里有一定分量,至少是基于实际信息和公开数据进行推演分析,不是凭空想象的。
眼下已经进入2025年下半年了,中美关系这根弦依然绷得挺紧。
双方在新加坡之类的场合会坐下来谈谈,聊缓和紧张局势,但分歧的鸿沟依然又深又宽。
美方坚持认为它强大的军事存在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石,必须得保持。
中方则坚定认为这是自己的家门口,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核心,寸步不让,有力量有决心捍卫好。
就在刚过去的珠海航展上,歼-35(我们第一代舰载隐身战斗机)的正式亮相,更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海军航空兵正在大步迈向深蓝。
这进一步引起了外界对中国海空力量协同投射能力的审视。
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智库,比如兰德公司、国际战略研究所 (IISS) 这些机构,推演过最坏的情况——假若在南海或者台海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代价对双方都会极其巨大。
一些估算指出,美军可能面临损失数十艘主力舰艇和数百架先进战机的风险。
而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优势恰恰是在自己家门口——整合了火箭军、空军、海军和强大防空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再加上大陆辽阔的战略纵深作为依托。
这种综合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经过多年构建,已经相当完备和成熟,对任何外来的军事干预力量都是极难啃的骨头。
这场太平洋两岸的空中(其实已经不局限于空中,是联合作战体系)的竞争,影响绝对不仅限于中美两国,对整个印太区域乃至全球安全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往前看,咱们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还在高速前进。
2030年之前,歼-20、歼-35这些关键型号的生产只会加速扩张。
传说中下一代更先进的战机(第六代机)预研紧锣密鼓,新型的高空高速、隐身攻击型无人机也在不断涌现。
美国那边当然也没闲着,像更神秘的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开始试飞了,他们自己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NGAD)也在推进。
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钱包不够鼓。
B-21和NGAD都便宜不了,大规模列装的周期必然很长,不像我们这边产业集中、效率高、链条完整。
所以卡申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军事观察家最核心的分析结论是什么呢?
就是中国空军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一个以国土防御为主的角色,逐步进化为一支具备强大战略进攻性能力的空中力量。
这个转变不止是飞机新、数量多,更重要的是背后那套高度协同的作战体系的形成和运用能力的成熟。
他们认为,美军那些总爱念叨中国老旧飞机多、片面强调自身技术优势的评估,是在用一种过时的“老眼光”看一个早已不是当年的对手。
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和傲慢,对美国自身的安全利益恰恰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最后说点实在的吧。
现代大国之间的军事较劲,真不是小孩子打架比谁力气大那么简单,更不是光数数谁家的飞机多就定输赢的。
美军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某些核心前沿技术,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积累深厚。
但同时,家底大、架子大带来的各种“富贵病”也突出:装备贵上天、维护保养麻烦得要命、实际能用的数量有限(尤其在亚太这块儿),还得全球分散力量到处跑,累得很。
咱们这边呢?
聚焦在家门口的核心利益区,发展目标明确,生产能力惊人,整个体系(装备、训练、后勤、指挥)环环相扣,连贯性特别好。
俄罗斯专家卡申(还有其他很多有见识的分析者)所戳破的那个所谓“谎言”的核心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提醒美国不能沉溺在过去几十年的优越感里,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带着些许傲慢来看待一个在技术、装备和作战体系上全方面快速崛起的中国空军。
低估对手,是兵家大忌。
话说回来,咱们心里也得清楚,真刀真枪打起来,对谁都是毁灭性的灾难,没人愿意走到那一步。
但问题是,实力这玩意儿,特别是维护自己核心利益的能力,绝对不能瘸腿。
手里没有真家伙事儿,腰杆子就挺不直。
从2025年能看到的各种公开报道和分析判断来看,中国空军的现代化机群规模确实起来了,新型号占比持续提升。
在电子战能力、导弹技术这些关键领域,我们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些独有的优势。
反观美军,F-35当然依然很先进,但持续头疼的出勤率问题、采购和维护经费的巨大压力(美国防预算内部天天吵架就是因为分赃不均、不够花),都是绕不过去的大坎。
更有意思的是,中俄之间深化的一些防务合作关系(当然,这个很复杂,这里不细说),使得美国在评估西太战略平衡时,不得不考虑更复杂的因素。
咱们家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就是悬挂在对手心头的一把重剑。
总之,中国空军这头蛰伏已久的东方雄鹰,其锐利的目光和有力的翅膀,早已不容任何对手轻易小觑。
是时候丢掉那种过时的、自欺欺人的老旧印象了。
未来的天空谁主沉浮?
较量,早已在无声地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