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天空,真的,整个都像是被愤怒点燃了一样,红色的。你站在巴黎北站外头,看到的就是这一幕:木头托盘被堆得跟小山似的,熊熊燃烧,火光把那些年轻的、戴着面罩的脸照得忽明忽暗。空气里全是催泪瓦斯,白茫茫一片,味道呛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防暴警察就在这片白雾里,一步一步往前挪,他们的盾牌和头盔,在这座本该是浪漫之都的城市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而这团火,不仅仅是在巴黎烧。全国上上下下,快一百座城市,都在燃烧。总统马克龙的支持率?简直是自由落体,啪的一下,砸到了17%。这是他上台以来,最难看的一个数字,一个冰冷的、刺骨的数字。
说起来也挺讽刺的,就在一个星期前,贝鲁那个内阁不是刚总辞了么?新总理,那个叫勒科尔尼的年轻人,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被推上了台。可换了张新面孔,有用吗?根本没用。老百姓心里的火,一点要熄灭的意思都没有。媒体管这天叫“黑色星期四”,一场全国性的大罢工,整个法国几乎都停摆了。你去看里昂火车站,平日里人来人往,井然有序,现在呢?橙红色的信号弹在夜里划出一道道诡异的弧线,整个地方闻起来都像战场。
新官上任三把火,结果这火,好像全烧回自己身上了。
一切的根源,说白了,就是一份让普通人没法活的财政方案。法国的国债有多少?3.34万亿欧元,听着都吓人,占了GDP的114%。财政赤字5.8%,也远远超过了欧盟规定的3%那条红线。所以前任总理贝鲁,他得想办法,于是开了一剂猛药:今年,要砍掉438亿欧元的开支。
问题是,这把刀,它砍向了谁?几乎是刀刀都落在了普通人脖子上。取消两个公共假期,裁掉三千个公务员,社会福利也给你冻结了。意思很明白: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吧。可凭什么呢?政府呢?那些富豪呢?他们好像一根毛都没伤到。更让人火大的是贝鲁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嘴里翻来覆去就是债务危机、国家困难,可他好像忘了,其实八成的法国人都明白国家有困难,大家气的不是节俭,是这种赤裸裸的不公平。
所以,9月8号那天,信任投票,结果悬殊得像个笑话,194票赞成,364票反对。贝鲁灰溜溜地下台了。可他的离开,没有带来和解,反而像拧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把所有的怨气都放了出来。两天后,39岁的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接过了这个烫到不行的山芋。可迎接他的哪有什么鲜花和掌声,只有八大工会联手搞起来的、规模更大的全国封锁。
这个勒科尔尼,虽然才39岁,但算得上是个政坛老油条了。22岁就进内阁当顾问,2022年还当上了法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防部长,都说他特别会沟通,特别会斡旋。有个参议员说他“善于倾听各方意见”。可现在这局面,你听力再好又有什么用?这根本就是个死局。
他面对的,首先就是议会。执政党在国民议会里那点席位,166席,连一半都差得远。左翼联盟和极右翼加起来三百多席,随便动一动手指头,就能否决掉你任何提案。左翼已经放话了,要搞不信任动议;极右翼呢,就在旁边冷笑着看热闹,等着机会来了好推动提前大选。
然后是政策,更是两头堵。新总理要想预算案通过,就必须得让步,可你让步让得太多了,国际市场那边又会恐慌,觉得你法国要完。而他的老板马克龙呢,又是个硬骨头,死活不肯跟中左翼那帮人合作,这下好了,谈判桌上连个聊天的空间都没了。更别提最新的民调,简直是往伤口上撒盐:64%的人觉得总统应该辞职,只有可怜的6%还希望总理能从执政党里出。
当催泪瓦斯那刺鼻的味道飘过香榭丽舍大街,当燃烧的路障把塞纳河的水面都映得通红,这场风暴的本质,早就不是什么反对财政紧缩方案了。它指向的是一个更深、更痛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通货膨胀逼得我们普通人连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那些超级富豪们却能安然无恙,财富还越来越多?
这背后,其实是“马克龙主义”走到了穷途末路。有政治评论员说得一针见血,马克龙这套东西的衰落,从欧洲议会选举惨败就开始了,核心问题就是他太偏向资本,把民生给忘了。你回头看看,从2018年的“黄背心”运动,到2023年为了养老金改革闹得全国瘫痪,再到今天,其实大家喊的话,来来回回都是那一句。
现在,一种新的社会共识,好像正在法国慢慢成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经济学家祖克曼提的那个财富税方案,有点道理——对那些资产超过1亿欧元的富豪,征收2%的特别税。祖克曼算过,这么一搞,每年能给国家多收200亿欧元。当然也有人怀疑,说实际可能也就50亿。但这不重要了,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方向,一种强烈的民意。就像祖克曼警告的:“财富前所未有地集中,正在扭曲我们的民主,加剧社会的撕裂。”
在巴黎的街头,有个蒙着面的年轻学生,手里高高举着一块硬纸板,上面潦草地写着:“向富人征税”。他的身后,是层层叠叠、全副武装的警察,是信号弹在空中炸开的红色烟雾。这幅画面,就是现在法国最真实的写照。马克龙当年是以一个改革者的形象上台的,但他可能忘了,任何经济模型,不管设计得多么精妙,一旦它忽视了普通人对公平那种最朴素、最基本的渴望,最终,都会被现实毫不留情地打回来。
这场危机,真的,是给所有技术官僚出身的领导人上了一课。治国之道,或许不是在图表和数据里寻找最优解,而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正义之间,找到那个脆弱又宝贵的平衡点。如果找不到,那么再多的催泪弹,也驱不散人们心里的那片迷茫和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