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这世界上的创业故事吧,总归绕不开几个关键词:逆袭、爆富、破产、起死回生,还有不得不提的“认知误区”这说法。
人们老喜欢用一句“你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但真到了现实场上,谁又能真的看清自己的认知边界?
周晓光,这位被称作“中国饰品女王”的人物,其实,很多人的创业模板都得搬她的经历出来讲讲——随便翻两本成功学,准保能找到她的身影。
但故事结局却让人头皮发麻,800亿身家居然能在几年的风光后,直接亏回到负债460多亿,这种反转,是不是很刺激?
遥想那会儿,她靠在义乌摆摊起步,几十块钱也能荡起“鸡毛飞上天”的气势,这劲头放到今天,说是“拼多多精神”也不过分。
不过这世界谁都得认账,不是你有多努力就能百战百胜。
擅长的事情做到头,看似可以无敌,但一跨界,尤其是看到别人成功了就跟风,结局就很容易翻船。
其实她的人生,一开始还挺有烟火气的。
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一般,母亲、舅舅都得出门做生意,算是被“市侩江湖”包裹大的。
义乌,那地方嘛,大家脑子里多少都有点“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既视感。
周晓光,靠在市场里摆摊卖点绣花饰品,这路子多少带点“草根创业”的味道。
她初中毕业,借读了高中——这操作,在那个年头,说明人家非常想要闯一闯。
年纪轻轻就拎着20块钱闯义乌,说实话这勇气,很多人都不敢学。
卖饰品那点积蓄,就是靠脚踏实地堆起来的。
后来,她嫁给了做同样买卖的虞云新,两口子配合得,简直就是市场上的“最佳拍档”。
一个跑广东进货,一个守摊卖货,真没什么花里胡哨的管理学讲究,就是“能干能抗能熬”。
生意做火了以后,周晓光发现被供应链卡脖子的教训——明明自己能卖货赚一波,还总得靠别人供款,难受不?
直接甩手自己建厂了,还真的把全部积蓄700万押进去,这种冒险,现在哪个创业新人敢?
从设计到生产销售,“一把抓”,就像玩具总动员里那群拼命的小人,大事小事自己干。
新光饰品厂一开始就200号人,发展几年就扩到了800人,变成行业龙头不是瞎吹。
但你要说这期间有啥秘诀,其实不是啥玄乎的“战略创新”,她就是知道饰品生意拼的是款式更新快,谁能天天折腾新花样,谁牛。
而且还在全行业首创了自动电镀流水线,连废水都提前处理合规,这种细致劲,搁谁都会服。
到2000年之前,全国做饰品拼“低价、低品位、低质量”,她就决心往香港展会闯一闯,直接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
一年后又跟施华洛世奇谈下合作。
“中国饰品女王”的名头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到2004年,她基本已经把饰品这条路走到头了,行业天花板直接踩在脚下。
说白了,如果她一直在饰品行业安心待着,估摸着日子会很舒服。
偏偏这世界变化太快,崇拜许家印的“恒大风”,觉得地产行业是稳赚不赔的新大陆。
要说那几年,许家印用高债高周转,把恒大盘成了地产界的神话,激进扩张,“标杆企业”的帽子谁都想分一份。
不少企业家都看着恒大笑傲江湖,周晓光难免心动。
她想得很简单:既然手里饰品赚到全球天花板了,现在中国经济又在起飞,地产热得发烫,不乘这个风,真就“赚少了”。
于是,饰品留给儿子打理,丈夫去操盘地产,她自己专心搞投资和战略扩张。
不是随便搞,还真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O班混了两年,然后又去哈佛深造。
学成归来,还去清华“补课”,这学习劲,是真的有点“不服输”。
不过这些学堂学来的,和市场上练出来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别人都在收缩,她反而逆势收购了浙江万厦,还救了7家资金断裂的企业。
那会儿的新光集团,直接在义乌、杭州、上海这些黄金宝地“撒钱抢地”,开发高端住宅、商业综合体、酒店地标。
你要说她胆子大,还真敢把大半上市之后的资金,从饰品抽出来砸进地产,最多时候同时推进几十个亿的项目。
为啥敢这么玩?就是信了“房地产稳赚不赔”,觉得恒大的路子能照搬。
地产盘子越做越大,钱需要跟着猛涌进来。
2011年,公司发行债券集资16亿,13亿全砸进地产。
那几年,靠地产营收占了集团七成。
商品房价格翻了番,大家都在笑自己是“投资天才”。
风光到什么程度?2016年把地产部分搞上市,新光集团跨界几大板块,资产规模冲到800亿。
身家翻到330亿,妥妥的浙江女首富,各种榜单轮着上。
全网都在传她的“草根逆袭典范”,这励志故事,拍电视剧都不过分。
问题是你看风光就容易被假象迷惑。
豪宅项目卖不动,钱回不来。
为了维持资金流,只能用发新债还旧债。
债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光2011到2018年,发了170亿债券,多数帮上一波用来还上一波。
结果,你懂的,这样玩下去,风险只会越堆越高,根本来不及化解。
到了2018年,最怕的事发生了,短期融资券直接违约,债务危机彻底爆开。
当时债务已经涨到225亿,也被列为“被执行人”。
2019年到来,15只债券里头有12只全部违约,债主追债申报资金加起来539亿。
房产、豪车统统被查封拍卖,周晓光夫妇也一夜之间成了“老赖”,甚至被悬赏追债。
首富的身份直接换成“首负”,那叫一个心酸。
面对这样的大窟窿,新光集团最后只能走上破产重整。
2019年法院受理重整,到2023年才算把这个烂摊子理清点。
这期间涉及债权343.74亿,普通债权超217亿,重庆国际信托出手设立了重整服务信托,起始规模539亿——但说白了,还是个慢慢填坑的局。
新光和下属企业,不是重整就是被清算,800亿的大山变成一堆碎石,教科书式掉队。
回头看看,什么原因?
一方面是对房地产“稳赚不赔”的过分迷信,看着别人成功就心痒难耐。
另一方面,对金融玩法其实没入门,资金链全靠“左手倒右手”,没做好风控。
还有就是管理上,迟迟没跟上多元扩张的步伐,结果资金失控,项目烂尾,连珠爆雷。
更要命的是,主业有盈利能力,却被抽“血”去填副业,终于把饰品这条稳健赛道也搅黄了。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认知误区”,人一旦拿自己的经验去套别人成功的路子,常常就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脚”。
都说“风口上,猪都能飞”,但风口一变,落地就变成摔成肉泥。
新光集团的教训,摆在那里,不少民企其实都在“多元化扩张”的路上走过相同弯路。
问题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要认清自己的边界,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情——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关键时刻真的能管住自己的“贪心”的就少了。
其实,如果周晓光哪怕慢点,多留点主业的利润,别被地产的热浪裹挟,说不定今天还有机会继续领跑行业。
但大量事实就是:企业越大,越容易膨胀;看到别人风光,自己就按耐不住。
学了管院的“资本理论”,结果没管住现金流;搞了各大地标项目,资金链还是断了。
人人都仰望着成功的恒大,但许家印自己的结局不也已众所周知?
一条草根逆袭的励志金光大道,折在了认知和时代的夹缝里。
说到底,做生意,还是得回到自己的节奏。
见谁风光,都想跟风,那不如买彩票。
创业这条路,头脑和认知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别小看了“赚不到认知外的钱”这句话,前面的鸡毛飞上天,背后的鸡飞蛋打,也就一线之隔。
现在新光的破产重整计划已获法院批复,债权人的“清算之路”也还在继续。
未来企业能否浴火重生,还有待观察。
但属于周晓光的那个年代已经终结,给后来的创业者留下一道难题:你到底是靠认知赚钱,还是靠“勇气”盲拼?
这才是真正值得大家反思的地方。
你怎么看企业家跨界?
是勇气还是认知误区?
评论区聊聊,咱一起探讨下,别让悲剧重演!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