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完成舰载机弹射起飞与着舰训练,正式宣告中国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
美日韩三国外长在纽约迅速发布联合声明,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直指中国。
中国外交部立即回应,措辞强硬,立场毫不含糊。
这场外交交锋看似围绕一艘军舰,实则折射出亚太力量格局的深层重构。
福建舰不是“第三艘”,而是“分水岭”。
它终结了中国航母依赖滑跃起飞的历史,首次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全球仅极少数国家掌握的核心技术。
滑跃起飞迫使舰载机减油减弹,作战效能被硬性压缩;而电磁弹射让战机满载起飞,作战节奏、打击半径、任务弹性全面提升。
这不是数量叠加,是代际跃迁。
满载排水量超8万吨,福建舰已跻身全球大型航母行列。
从2022年下水到2025年完成多型舰载机全流程试飞,进度紧凑。
关键在于,这次试飞的不是孤立机型,而是体系化作战单元:歼-15T、歼-35、空警-600三者协同,构成完整的舰载航空打击链。
歼-15T专为弹射优化,结构强化,起降可靠性提升;空警-600提供数百公里外的空中预警与指挥能力;歼-35作为第五代隐身舰载战斗机,首次赋予中国航母战斗群穿透性打击能力。
网友普遍认为,歼-35上舰,意味着中国终于拥有能与F-35C在同等维度对抗的空中力量。
福建舰随即穿越台湾海峡,驶入南海执行训练任务。
全程无高调宣传,无刻意展示,但动作本身极具战略分量。
穿越台海是检验远海部署能力的必经之路,更是对航行自由的实践。
这一行动明确传递信号:中国海军不再局限于近海,而是具备常态化远海存在与作战能力。
这不是演习,是战备验证。
“三航母架构”真正成型,中国海军首次实现轮值部署模式:一艘战备值班,一艘训练磨合,一艘入坞维护。
这种循环机制保障了航母力量的持续可用性,是蓝水海军的核心标志。
辽宁舰承担训练与经验积累,山东舰维持近海威慑,福建舰则专攻远海作战。
三者功能互补,形成梯次战力。
有网友指出,过去是“有则用之”,现在是“用则有之”——战斗力不再是断点,而是流。
美日韩联合声明措辞激烈,反复强调“非法海洋主张”“破坏稳定”“台海和平至关重要”。
表面统一,内里各怀心思。
美国焦虑的是福建舰的打击半径已覆盖第二岛链,尤其是关岛。
关岛作为美军西太核心枢纽,部署战略轰炸机、潜艇与导弹防御系统,长期被视为“安全后方”。
如今,福建舰搭载歼-35与空警-600,可在菲律宾海建立打击阵位,对关岛实施持续侦察甚至突袭。
这种能力直接动摇美军前沿部署逻辑。
日本则加速在西南诸岛部署反舰导弹与雷达站,试图构建“离岛封锁链”。
但福建舰的出现,使这些前哨直接暴露于舰载机打击范围内。
更令日本不安的是,中国海军不再“来去匆匆”,而是能长时间驻留远海。
韩国虽签署声明,但态度明显保留。
特朗普再度出任美国总统后,对盟友施压更甚,要求韩国承担更多防务成本。
韩国政府内部对是否在台海问题上与中国正面冲突存在分歧,执行联合声明时必然留有余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指美日韩“说三道四”是干涉内政。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势力无权置喙。
南海争议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反对渲染紧张、挑动对抗。
回应既划清底线,又未关闭对话通道。
这种姿态反映中国战略自信:实力已足以支撑强硬立场,同时保留外交弹性。
福建舰的意义早已超越军事范畴。
它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海洋秩序中从“观察者”转向“参与者”。
过去,中国被动接受规则;如今,中国有能力参与规则塑造。
这种转变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远海投送能力。
福建舰未来可执行人道主义救援、反海盗护航、海上搜救等非战争军事行动。
这些任务不依赖火力,但极度依赖持续存在与快速响应能力——这正是福建舰的优势所在。
中国反复强调,航母建设出于国家安全与技术发展需要,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寻求对抗。
这不是外交辞令。
福建舰的活动范围始终限定于东海、南海等周边海域,未进入中东、地中海或更远区域。
战略目标清晰:远海防卫,保护海上通道安全,维护国家主权。
扩张?不存在。
美国不会坐视。
可预见,美军将加速F-35C在福特号航母上的整合,推动盟友采购更多F-35。
日本已启动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改装,计划搭载F-35B;韩国也在评估引进F-35强化空中力量。
亚太正进入“隐身战机+航母”的新军备阶段。
但竞赛比的不是装备数量,而是体系整合能力。
美国强在经验与全球基地网络;中国强在技术迭代速度、工业产能与战略聚焦。
福建舰全程自主研制,未依赖任何外国技术,这种独立性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构成绝对优势。
舰载机全部国产:歼-15T与歼-35由沈飞研制,空警-600由陕飞负责。
中国航空工业已形成完整舰载机研发链条。
辽宁舰服役初期,舰载机寥寥无几,飞行员稀缺;如今机型齐全,飞行员队伍快速扩充。
有网友称:“不缺飞机,不缺人,缺的是实战经验。”
虽有夸张,但基础已牢。
福建舰倒逼整个国防工业体系升级。
航母不是孤岛,需055型驱逐舰、901型综合补给舰、攻击核潜艇、天基侦察、数据链等体系支撑。
055满载超1.2万吨,112单元垂发系统可兼容防空、反舰、对陆巡航导弹,甚至具备反导潜力。
作为“带刀护卫”,055与福建舰组合,综合作战能力已逼近美军尼米兹级编队。
差距仍存。
美国航母可搭载70余架舰载机,福建舰初期或仅40架左右。
远洋后勤、飞行员经验、编队协同战术仍需时间积累。
但中国推进速度惊人:从辽宁舰2012年服役到福建舰2025年形成战斗力,仅13年。
美国从企业号到福特号,跨越半个多世纪。
中国航母走“小步快跑”路线:辽宁舰“买来练手”,山东舰“自主复制”,福建舰“自主创新”。
三步走完,经验积累与技术跨越同步完成。
电磁弹射选择一步到位,跳过蒸汽弹射阶段,反而避开技术陷阱。
福建舰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能量转换效率高于美国福特级的中压交流系统。
虽无官方性能数据,但多型舰载机成功弹射证明系统可靠。
网友猜测其技术可能源于马伟明团队研究——无法证实,但中国在舰船电力系统领域确有深厚积累。
福建舰穿越台海绝非偶然。
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美日干涉加剧。
美国军舰频繁穿航,政客窜访不断。
福建舰此时亮相台海,既是能力展示,更是红线重申:台湾问题不容外部干涉。
军事手段是底线,非首选。
航母存在,是为了让和平更有分量。
南海方向,福建舰与岛礁基地形成“陆海一体”防御体系。
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已部署机场、雷达、导弹系统。
福建舰前出南海深处,可与岛礁联动,构建立体防御。
这种布局让任何域外势力在南海行动时不得不三思。
未来数年,福建舰大概率常态化部署南海。
既检验远海作战能力,也对冲美军“自由航行”。
第七舰队若再闯南海,需考虑对面是否有一艘搭载隐身战机的航母在监视。
中国发展海军,从不为争霸。
亚丁湾护航持续十余年,非洲撤侨、地震救援、抗疫物资运输,中国海军从未缺席。
福建舰未来完全可承担此类任务。
能打能救的航母,比只会开火的武器更有价值。
亚太正从“单极主导”转向“多极共治”。
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东盟力量交织。
福建舰服役,为中国增添关键筹码。
但筹码越多,责任越大。
如何用好这艘航母,既维护利益,又避免冲突,考验战略智慧。
军备竞赛早已开始。
中国过去在追赶,现在开始并跑。
关键不在有没有航母,而在怎么用。
中国选择低调训练、务实部署,而非炫耀武力。
这种克制,本身就是负责任的表现。
福建舰驶出的不只是航迹,更是信心。
从被封锁、被质疑,到自主研发、自主建造,中国海军的历程,就是中国工业与科技崛起的缩影。
这艘8万吨巨舰,承载的不只是舰载机,还有几代人的执念与突破。
海平线上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中国站在了更有利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