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留意着全球防务的各种新动态。
最近外媒圈里有个话题热度高得不行,说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已经能主宰第二岛链,美军在那边都快没地方待了。
特别是美国对B21轰炸机在东亚部署的风险评估搞完之后,这个说法更是传得哪儿都是。
还有人分析,要是这玩意儿跟核弹头绑一块,那现在的反导系统可就真成了摆设。
听着是不是挺唬人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心思在作祟?
外媒那套逻辑听起来确实有模有样,他们说中国的攻击核潜艇、鹰击19导弹,再加上神神秘秘的轰20,已经把第二岛链围得严严实实。
就算美军把B21轰炸机藏到更远的澳大利亚,也逃不出打击范围。
而且他们反复强调美军的防御有大问题,面对高超音速武器,现有的防空反导体系几乎没用。
美国自己又没搞出同级别的家伙来制衡,这不就陷入被动了吗?
把高超音速武器和核弹头放一起想,那画面感就更强了,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手段。
外媒认为这会让美国在常规战和战略层面都束手束脚,完全被动。
高超音速武器最大的本事,就是它的飞行轨迹太骚了,飘忽不定,让雷达抓瞎,让反导系统干瞪眼。
这种拦截不了的特性,配上核弹头,威慑力当然爆表。
但外媒这么说,好像是把所有宝都押在了一件武器上,完全忽略了现实的限制。
说白了,外媒的结论夸张成分太大了。高超音速武器再厉害,也干不了洲际导弹的活儿。
战略核威慑玩的是什么?是打得远,覆盖全球,确保稳定摧毁。洲际导弹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气层外飞,没啥空气阻力,所以能打一万多公里。
这是核大国压箱底的东西。
高超音速武器呢?它主要在大气层里飞,速度快是快,可空气摩擦也大,飞不了那么远。
简单说,它的特长是突防,是“踹门”,而不是跟洲际导弹一样搞“全球包邮”的战略威慑。
两者的定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而且这种武器有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太贵了。
贵就意味着数量不可能太多,想用它下“导弹雨”搞饱和攻击?根本不现实。
俄乌冲突里就有例子。俄罗斯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打乌克兰机场,打得是挺准,指挥塔说中就中。
可因为打的数量少,火力密度不够,乌克兰那边今天炸了明天就能修好跑道,机场很快又活过来了。
美军在第二岛链的基地都是大家伙,你想彻底瘫痪它,得把跑道、机库、油库、维修站全给扬了。
这需要海量的弹药,就靠那点金贵的高超音速武器,火力根本就不够看。
抛开外媒的夸大,高超音速武器真正的价值在哪?它不是一个人单挑全场的英雄,而是体系作战里最锋利的那把尖刀。
它的任务就是“破局”,为后面的大部队打开通道。
它那谁也拦不住的特性,就是为打击高价值目标量身定做的。
比如敌人的指挥中心、核心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这些都是作战体系的“大脑”和“眼睛”。
先把这些中枢神经给敲掉,敌人的防御体系就乱套了,陷入又瞎又懵的状态。
这时候,我们那些量大管饱的常规导弹和远程攻击机就可以跟上,对机场跑道、机库这些目标进行地毯式清理。
用足够的火力密度,把整个基地彻底打残。
最后再持续封锁打击,让美军连修都修不了,补给也运不进来。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在第二岛链待不下去。
看明白没?高超音速武器是那把撕开缺口的“手术刀”,而不是决定胜负的“地图炮”。
所以说,美媒炒作的“第二岛链生存危机”,本质上是把一个战术尖刀吹嘘成了战略主宰。
高超音速武器配核弹头,确实能增强战术核威慑,但它替代不了洲际导弹的地位。
我们应该理性地看,这东西确实是我们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成果,是捍卫主权的利器。
但在实战中,真正让对手头疼的,绝不是某一件新式武器,而是我们日益完善的、攻防一体的整个作战体系。
从覆盖能力到拦截能力,再到协同作战能力,这种全方位的提升才是根本。
现代战争,比拼的从来都是体系,谁能把各种武器拧成一股绳,谁才能掌握主动权。外媒热炒的背后,或许只是不想让我们看清这个核心逻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