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念抗战胜利,日本劝阻各国,国际反应各有不同

发布日期:2025-09-01 08:08    点击次数:119

9·3盛典来袭!日本为何拼命阻拦各国到场?怕“真相”曝光还是另有算盘?

8月24日,日本政府多方斡旋,敦促欧亚多国别参加中国9月3日的大型阅兵仪式,此举力图影响各国对二战历史的共识,也把这个纪念日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剧情紧迫:阅兵已敲定,中国伸出邀请名单,日本却甩出外交大招,密集给多国使馆通风报信——主题只有一个,不要去中国的9·3盛典。用日本外务省的话说,“别让中国的历史观借机扩散。”这波操作,明着说“不欢迎围观”,实际上弦外之音太多。

咱们得把背景再扒一扒。为什么这场阅兵让日本神经紧绷?说穿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账本”。中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不是偶然的仪式感。1937到1945,十四年血战,中国不是配角。谁能忘记,那期间中国消耗了日本超过六成的陆军,还扛下了极其惨烈的民众伤亡。3500万同胞牺牲或受伤——没有这些数字,今天的世界结构都不会一样。这场胜利,是亚洲抗击法西斯体系的重头戏。各路史料都指向一个结果:没有中国的坚持,二战结局得大改剧本。不承认这段历史,就是在否定亚洲和平的大前提。

日本的心思其实不复杂——遇到“抗战纪念”这档事,总是不自觉扯开话题、模糊定义。教科书里,“侵略”被拐弯抹角成“进入”,南京惨案降格为“事件”,更别提那些绕口令式的所谓“历史反省”。靖国神社年年祭拜,这份表态,传递的信息已经再清楚不过。每逢敏感节点,日本方面就会跳出来,搞点操作,为啥?只能说,抹不掉的历史包袱和对责任的逃避,还真是成了难以割舍的“软肋”。

这换作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当做没看见。中国这次大张旗鼓邀请嘉宾,不单是缅怀烈士,更是一次“正义和和平”的宣言。中国外交部相关发言人近日表态:我们办纪念活动,不在于算新账,而在于铭记牺牲、守护和平、为下一代划下底线。阅兵不是秀肌肉,更像是在提醒世界,和平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忘记。

如此低调不下去,日本反倒更着急。要的就是阻断“国际认知的统一”。只要各国官员齐聚北京,即便什么都不说,画面就够有说服力:世界认可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地位,日本的侵略历史无法美化——这对东京来说,政治影响不要太大。

站在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二战责任问题和历史态度,是日本维系亚洲信任的“通关门票”。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时,日本那句“深刻反省”至今还写在官方声明上。现在一边想翻篇,一边又拦着别人“追思”,只能说太任性。说白了,如果没勇气坦然面对伤痕,就永远别想“完全回归”国际舞台。

那么,日本在国际社会还吃得开吗?看这次真实反馈就知道。首先,俄方、柬方高层已经确认会到场;韩国虽然总统缺席,但派出高规格代表团;欧洲有些国家也放话,对“反法西斯胜利”要“共同纪念”。日本自顾自打转,效果其实非常有限。

再摆个事实:联合国旗下多个机构近年已屡次批评日本历史教育问题,直接点名“遮掩侵略、淡化事实”,国际学界也屡屡开“批评会”。自家历史都说不清,外人怎么看,心里没点数?

再看看中国的底气——今非昔比。无论是经济分量、国际话语权,还是区域安全影响力,都不是一纸外交函能“按住”的。台湾地区的前将军栗正杰就对此直言:日本,可别总想着回避历史,中国早不是19世纪的样子了。你要记住,不是中国要“挑仇恨”,是你自己总在“选择遗忘”。

你说,这波外交博弈谁主谁次?中国用庄重仪式赢得安全感和国际认同,日本的小算盘反倒让自己陷入质疑漩涡。在我看来,在全球格局日益复杂动荡的新态势下,公正面对历史、汲取教训,才是真正的硬核逻辑。埋头装鸵鸟,挡得了一时,真挡不住舆论和现实的核查。

大国风度,关键时刻亮出来;小动作,早晚会被看穿。9·3的舞台谁登场,谁缺席,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走秀”。它就是一面映照时代良知和国际信任的镜子。你怎么看?世界眼里,历史会被谁书写?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