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头的王麻子,昨天因为宅基地的事儿,跟村支书吵翻了天,差点动手!这年头,谁家还没点糟心事儿?”你以为这是家长里短?错! 这背后折射的,是政策执行中,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微妙的博弈,以及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都说“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落实”,可这“落实”二字,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1948年,毛主席一语道破天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话掷地有声,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穿透历史的警醒意义。
当年,我党与国民党分庭抗礼,内部“左”倾错误思想一度甚嚣尘上,严重阻碍革命进程。 毛主席高瞻远瞩,力挽狂澜,强调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话说回来,为啥政策和策略如此重要?咱老百姓都知道,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说法、不同的做法,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政策是方向盘,策略就是油门和刹车。
方向盘指错了方向,南辕北辙;光有方向盘没油门,寸步难行;光踩油门不刹车,那更是要翻车的! 当年,刘少奇向毛泽东汇报中央工委对土改工作的反思,毛主席欣慰地表示:“极为欣慰!”欣慰啥?欣慰于错误得到纠正,方向盘重新摆正。
紧接着,一份《关于情况的通报》横空出世,犹如一剂清醒剂,让全党上下认识到,政策策略上的偏差,比敌人更可怕。 话说,这“左”倾错误是啥?简单来说,就是超越现实条件,盲目追求“一步到位”。比如,土改时,恨不得一夜之间把地主的土地全部分给农民,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这种做法,看似激进,实则适得其反。 好在,我党及时悬崖勒马,调整政策,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它意味着,制定政策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民情;执行政策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就像医生看病,不能千人一方,要对症下药才行。 话说回来,毛主席当年为啥如此重视纠“左”?因为他深知,“左”的危害,比右更可怕。
“左”看似革命,实则脱离实际,破坏生产力,损害群众利益。 就像拔苗助长,看似心急,实则适得其反。
1994年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揭示了当年纠“左”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将纠正错误与完善土改政策相结合;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 这说明啥?说明好的政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复打磨,不断完善的。
话说,有个村子,为了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村干部大手一挥,决定把村里的水塘填平,搞个大型养殖场。 结果呢?水塘没了,生态破坏了,养殖场没搞起来,村民怨声载道。
这又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政策是好的,但策略没跟上,结果南辕北辙。 所以说,政策和策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须臾不可分离。
只有制定出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的政策,并采取灵活有效、切实可行的策略,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当年三大战役胜利在望,毛主席却将全党政策水平的提高视为“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这说明啥?说明在毛主席心中,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比攻城略地更重要。
只有全党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无往而不胜。 话说回来,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适用。
为啥有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走样?为啥有些惠民措施老百姓不买账?说到底,还是政策和策略出了问题。 要么是政策脱离实际,要么是策略简单粗暴,要么是执行者阳奉阴违。
所以说,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记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时刻绷紧“政策和策略”这根弦,切不可粗心大意。 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制定出符合实际、顺应民心的好政策;要开动脑筋,创新方法,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话说,你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句话?又该如何避免好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走样变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