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怀有慈悲历史的百年长堤,一幅徐徐展开的水韵长卷!

发布日期:2025-09-19 03:16    点击次数:116

光绪十六年的金鸡湖可不太平,那浪头一个比一个高,船老大们愁得直挠头。

就在这节骨眼上,元和县来了位李超琼李大人,这位父母官看着老百姓遭罪,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

您猜怎么着?

人家愣是用打仗剩下的破砖烂瓦,三个月就修起了一条一千四百米的长堤。

这可不是普通的堤坝,这是救命的路啊!

堤修好的那天,老百姓都乐疯了。

水患治住了,废墟清理了,最绝的是李大人搞了个"以工代赈",让灾民们靠干活挣口饭吃。这招儿操作,搁现在看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老百姓感激得不行,干脆就把这堤叫"李公堤",还立了碑修了亭子。要我说,这李大人真是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给整明白了。

如今的李公堤可漂亮了,那垂柳就跟大姑娘的辫子似的,风一吹,柳枝儿在水面上划拉出一个个圆圈圈。湖心亭像个珍珠似的嵌在湖面上,飞檐翘角的,看着就要飞起来。站在那儿往远处瞅,金鸡湖的景色尽收眼底,白鹭时不时从水面掠过,小船慢悠悠地漂着,整个儿就是一幅活的水墨画。

最绝的是那九座桥,每座都有自个儿的脾气。有的弯弯的像姑娘的眉毛,有的平平展展跟玉带似的,还有的秀气得跟笛子差不多。这些桥可不光是让人走的,它们把堤上的柳树啊、楼阁啊、水里的倒影啊,都连成了一幅会动的画儿。要我说,这哪是桥啊,分明是九首诗,用石头写的诗。

您要是傍晚来,那景色更绝。夕阳把湖面染得金灿灿的,柳树的影子拖得老长。这时候经常能看见老苏州们拎着小马扎,三三两两地坐在堤上唠嗑。"哎呦,这李公堤修得是真不赖","可不嘛,要不是李大人,咱这会儿指不定在哪儿漂着呢"。这些话顺着晚风飘出去老远,跟湖面上的波纹似的,一圈圈荡开。

有个住在附近的老张头,打小就在堤上玩,现在都七十多了还天天来遛弯。他总爱跟年轻人念叨:"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就知道拍照片发朋友圈。知道这堤是怎么来的不?那可是用碎砖头瓦块一点一点垒起来的!"说着还要用手比划,"当年我爷爷那辈人,可都参与修过这堤呢!"

要说这李公堤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能把历史和现在揉到一块儿。白天游客如织,晚上霓虹闪烁,可不管怎么变,那股子厚重的历史味儿一直都在。堤上的石碑虽然字迹淡了,但李超琼的故事可一直在老百姓嘴里传着。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吧。

现在的金鸡湖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浪急风高的凶险地儿了,李公堤就像条玉带似的,把湖面分成了两半。东边是现代感十足的高楼大厦,西边是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新老苏州在这儿和谐共处,就跟李公堤连着历史和现在一个样儿。

有个趣事儿,前几年修堤的时候,工人们从湖底挖出来不少当年的碎砖瓦。您猜怎么着?施工队特意留了一小段,把这些老物件又给砌回去了。这操作,绝了!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又给后人留了个活教材。要我说啊,这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

李公堤上的小贩们也都挺有意思。卖糖葫芦的老王,祖上三代都在堤上做生意。他总说:"咱这糖葫芦啊,跟李公堤一样,都是老字号!"逗得游客直乐。还有画糖画的李师傅,能把李公堤的景色用糖稀画得惟妙惟肖,小朋友们都围着看。

要说这堤上最热闹的时候,还得数春节。灯笼一挂,彩灯一亮,整条堤就跟条金龙似的卧在水面上。这时候您要是来,保准能听见天南地北的方言,看见各式各样的笑脸。李公堤就像个老好人,不管谁来都笑脸相迎。

这堤修好都一百多年了,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它就这么静静地卧在金鸡湖上。看过战火纷飞,也见过太平盛世;送走过摇橹的渔船,也迎接着飞驰的游艇。可不管世事怎么变,李公堤还是那个李公堤,就像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把所有的故事都化作了湖面上温柔的波纹。

这篇文章想让大家都营造出积极向上又健康的网络环境,绝对不能有那种低俗的东西或者不好的信息。要是谁侵犯了别人的权益,就得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把事情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