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回暖背景下,二手车行业成为拉动大宗消费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重庆市车管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重庆市二手车转让登记量超55.19万辆,同比增长10.15%。这一浪潮背后,诚信经营正成为破解行业痛点、释放消费潜力的核心动能。
在这西部汽车产业重镇,重庆市二手车流通协会以强化诚信经营建设为“通行证”,紧扣商务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的要求以及推行地方标准的实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市场信任,将出口机遇转化为增长引擎,探索区县诚信渗透和国际市场突破路径,为全国二手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庆样本”。
筑牢诚信根基 驱动行业转型
重庆市商务委消费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二手车“升限纳统”是促进行业从“小散乱”向“集约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对规范市场秩序、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整个汽车市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手车“升限纳统”政策宣传(重庆市二手车流通协会供图)
为此,重庆市二手车流通协会将“升限纳统”作为二手车流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积极宣导重庆市商务委关于2025年重点二手车经销企业培育壮大奖补政策。在汽博中心、渝南市场、西部国际汽车城、马家岩、国泰鑫、正乐等大型二手车交易市场悬挂宣传长图、LED屏滚动播放,并发动和指导企业积极申报。同时,依托二手车主播大V直播间的实时互动与专业解说,推动卡乃驰名车、爱琴海名车、酷马名车、尚信良驹、新宝尊名车等企业有效提高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与消费信任感,进一步拓展潜在市场。
重庆市二手车流通协会秘书长胥佳君介绍,今年协会已引导超30家企业申请,累计培育二手车诚信经营示范企业20家、诚信企业60家。
以人才标准化赋能行业专业化。7月,2025全国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技能大赛决赛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机动车鉴定评估机构、二手车经销商、院校队伍等围绕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检测展开理论和实操比拼。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学生队摘得社会组和院校组“双冠”。据悉,重庆持续举办全国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技能大赛重庆分赛区比赛、“巴渝工匠”杯重庆市汽车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二手车经纪人赛项竞赛等高水平行业竞赛,累计选拔优秀人才超900人。其中,校企合作培养的评估师占全市从业者的35%。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重庆分赛区比赛时,赛事便首次引入线上理论答题系统,实操环节创新凸显行业转型,增设新能源专项考核,针对动力电池健康度开发评估模型,填补西部技术空白。在诚信体系验证上,所有参赛机构均接入全国流通信息系统,实现评估记录可追溯,与时俱进推动评估师实现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两条腿走路”,提升行业服务标准化水平。
不仅如此,协会还聚焦二手车日常交易和出口业务,通过竞赛建立人才数据库,搭建二手车流通行业协会、企业、人才三方交流平台,从而打造生态闭环,培育形成专业技能人才成长长效机制。
构建诚信生态 激活消费动能
为消除消费者购买二手车的顾虑,重庆市二手车流通协会以区县为下沉市场突破口,开展诚信放心消费活动,携手巴南区汽摩商会、合川区二手车行业协会,组织诚信经营示范企业深入巴南区、永川区等地,以线下展销、线上宣传营造浓厚的二手车诚信放心消费氛围。
同时,以标准建设与合同规范双轮驱动,打造“标准建设—品牌塑造—市场认可”的良性循环,构建行业诚信生态新范式。协会大力推行《二手车流通企业诚信经营规范》《二手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规范》《二手乘用车销售服务规范》3个重庆标准在全市广泛落地;挖掘环宇汽车、琴琴名车、诚豪汽车、商社领途等限额以上二手车经销企业规范使用二手车交易合同示范文本典范和诚信经营典型案例。示范文本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交易纠纷,推动消费者满意度提升。
“春风送岗·职引未来”就业对接活动(重庆市二手车流通协会供图)
在诚信文化培育方面,协会将触角延伸至高校。通过与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合作开展“春风送岗·职引未来”就业对接活动,精准调研毕业生需求和企业用工要求,组织头部企业提供78个岗位,现场咨询近500人次,为校企搭建点对点、面对面的供需对接平台。
合规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的长尾效应也为重庆二手车销售市场打开了国际增量空间。今年以来,重庆二手车成功出口白俄罗斯、科特迪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加纳、柬埔寨等“左舵市场”,覆盖中亚、东欧、西非地区。上半年,重庆二手车出口清关7231辆,同比增长超93%,成为“渝车出海”的强助力。
此外,为扩大二手车内销和出口,巴南区发挥资源优势,今年在全市率先发放二手乘用车补贴,最高可达2000元,并于近日发布拟认定区二手车出口基地文件,综合考评合格且得分最高的平台企业将给予40万元/年的奖励。
重庆市商务委消费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诚信经营为引领,引导协会开展二手车诚信放心消费进区县等政策宣传活动,通过构建“诚信经营+标准引领+全球服务”的新范式,助力重庆二手车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为扩大汽车消费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俞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