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航空界恐怕是脸上无光。
挪威直接掀了桌子,彻底和NH-90直升机项目说了再见。
不光剩下的订单不要了,连已经到手的13架都打包要求退货,这态度可以说是相当决绝了。
其实挪威不是第一个跑路的,在他前面,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早就用行动投了反对票。
这款2002年才开始量产的直升机,正值壮年,怎么就成了人人嫌弃的烫手山芋?
欧洲贵族水土不服
要说出身,NH-90那可是根正苗红。
上世纪80年代,欧洲几个国家联合起来,想搞一款对标美国“黑鹰”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
从纸面数据和设计定位看,NH-90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和“黑鹰”难分伯仲。
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强国都下了大单,澳大利亚也跟进装备,风光一时无两。
可真到了部队手里,问题就来了。
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千金大小姐”,娇贵得不行,动不动就出故障。
作为一款通用直升机,本该是上山下海、干脏活累活的“丫鬟命”。
结果它偏偏长了个“小姐身子”,很多任务压根就干不了,出勤率低得吓人。
先天不足后天更难
澳大利亚最有发言权,2022年一口气退役了40多架NH-90。
要知道这些飞机服役还不到20年,离30年的设计寿命远着呢。
退掉NH-90之后,澳大利亚扭头就去买了美国的UH-60“黑鹰”。
挪威更是有意思,本来订了20架,接收了13架后发现这哪是装备,简直是请了个“活祖宗”回来供着。
除了娇贵,NH-90在设计上也有硬伤。
它的机舱空间非常狭小,甚至连一挺舱门机炮都塞不下,这对于一款军用突击运输直升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整体布局思路也过于中庸,导致它并不适合部队那种要求快速反应、快速出动的作战模式。
各种问题叠加在一起,让NH-90的性价比一落千丈,成了名副其实的“黑心工程”。
摸着鹰酱过河真香
反观我们国家,在通用直升机的发展道路上,就显得非常清醒和务实。
当年我们也面临选择,欧洲的直升机型号五花八门,但我们最终没有被那些花里胡哨的设计迷惑。
而是选择了和美国“黑鹰”技术路线非常接近的方案。
2017年,国产直-20横空出世,正式定型。
这同样是一款10吨级通用直升机,无论是整体框架还是设计理念,都和“黑鹰”高度相似。
当然,我们也不是照搬照抄。
比如直-20的螺旋桨布局就和“黑鹰”有明显区别,这是结合我们自身技术和实际需求做出的优化。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一机多用遍地开花
直-20的发展脉络也和“黑鹰”非常像,那就是在一个成熟可靠的平台上,不断衍生出各种型号。
这些年,我们看到了直-20F反潜型、直-20T突击型、直-20J舰载型等一大批“直-20家族”成员。
对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来说,直-20的批量服役,意义太重大了。
它就像一个万能的搭载平台,让各个军兵种都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空中利器。
海军有了直-20F,反潜能力直接对标美国的MH-60R。
陆军有了高原型、特战型,高原突击和特种作战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结语
NH-90的失败和直-20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发展理念上的差距。
NH-90项目是欧洲多国合作的产物,优点是技术先进,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理想化,为了平衡各方需求而做出太多妥协,最终脱离了实际。
而直-20则是立足于一个被实践证明过的成功平台,再结合自身国情进行改进和创新,走的是一条务实、高效的路。
一个成了被多国抛弃的“黑心工程”,一个成了遍地开花的国之重器。
这差距,已经不仅仅是飞机本身了,更是背后整个工业体系和战略思维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