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大举加仓,跌幅超18%,市场底部信号凸显

发布日期:2025-11-24 07:44    点击次数:149

最近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的,值得拿出来捋一捋。

就像一桌人吃饭,七嘴八舌半天定不下来吃什么。

有人想吃火锅,觉得热气腾腾有氛围;有人要吃日料,图个清静精致;还有人就想楼下吃碗面,省事。

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不欢而散,各吃各的。

现在市场里的钱,就有点这个状态。

大家对“一桌大餐”——也就是宏观经济复苏、市场全面走牛——已经不抱什么幻想了。

共识一旦破裂,资金就开始“各吃各的”。

我们来算几笔账。

第一笔是“明账”,也就是钱的流向。

最近一段时间,最“浓眉大眼”的宽基指数ETF,比如沪深300、上证50这些,出现了持续的净流出。

什么意思?

就是说,之前那些指望“买国运”、一键配置大盘等反弹的钱,正在悄悄撤退。

他们可能亏了,也可能赚了点小钱,但总之,他们用脚投票,表达了对这桌“大餐”没胃口。

这是一种“弃船”行为。

但与此同时,另一拨钱,规模还不小,正拼命挤上几艘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小舢板”。

比如港股的创新药ETF,明明跌得鼻青脸肿,从高点下来坐了趟大滑梯,可越跌越有人买,几十亿的资金逆势往里冲。

还有恒生科技,也是个典型。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就非常有意思了。

它翻译过来就是:市场先生现在极度“偏科”。

他不相信普涨,不相信所有船都能跟着潮水一起涨,他只愿意把赌注压在几个他认为“值博率”高的具体方向上。

这就是典型的“共识瓦解,结构分化”。

当宏观叙事讲不通的时候,钱就会变得非常现实,它会去寻找微观层面能讲通的故事。

创新药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它的逻辑跟宏观经济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自身的研发管线、临床数据、出海能力。

一个药成功了,就是从0到1,甚至到100,跟外面刮风下雨关系不大。

这种“孤岛式”的增长逻辑,在当下这种迷茫期,自然会吸引那些风险偏好高、又厌倦了等待宏观转好的资金。

这背后其实是第二笔账,一笔“情绪账”。

卖出宽基指数的人,他们在买什么?

他们在买“确定性”,一种“别再跌了”的确定性。

持有沪深300,每天看着它磨磨唧唧,涨一天跌两天,对心态是极大的消耗。

卖掉它,哪怕是小亏,换成现金,至少晚上能睡个好觉。

这笔交易,在金钱账上可能是亏的,但在情绪账上,是赚的。

他用一点本金的损失,换来了内心的安宁。

而那些冲进创新药ETF的人呢?

他们在用“安宁”换“可能”。

他们放弃了睡安稳觉的权利,接受了股价上蹿下跳的折磨,去博一个未来可能的高回报。

这是一笔高风险、高情绪成本的投资。

他们愿意支付这种情绪溢价,是因为他们认为潜在的回报足够诱人。

所以你看,市场表面上是价格的波动,底下其实是不同人群情绪价值的交换。

有人在卖出风险,有人在买入希望。

我们再来看第三笔账,“机会成本账”。

现在市场上还有一个很火的品种,就是中证A500ETF。

几家大公司为了这个新指数的ETF产品,打得不可开交,规模迅速膨胀到几百亿。

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连“买指数”这件事本身,大家也在重新选择。

沪深300、上证50这些“老牌核心资产”,因为包含了太多传统行业的公司,被一部分投资者认为是“昨日黄花”。

而中证A500,被包装成更代表“新经济”、更具“核心龙头”属性的指数,本质上也是一种“换船”行为。

大家觉得旧的船不够快,甚至可能在漏水,于是争相跳上这艘新打造的、看起来更漂亮的船。

这背后反映的是对“核心资产”定义的变迁。

当所有人都意识到旧地图不好用的时候,就会有人开始绘制新地图,并且兜售这张新地图。

中证A500的火爆,就是“新地图叙事”的胜利。

把这三笔账捋清楚,我们就能大致勾勒出当前市场的真实图景:

1. 宏观共识的缺失: 别再指望“大水漫灌”式的牛市了。

资金已经放弃了对整体市场的幻想,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2. 资金的高度分化: 市场正在分裂成“避险派”和“寻宝派”。

避险派在抛售宽基,降低仓位;寻宝派则在抛弃宽基,集中火力攻击他们认定的“结构性机会”,比如创新药。

3.“孤岛叙事”的溢价: 那些能独立于宏观经济、讲出自己增长故事的板块,正在享受高溢价。

因为在迷雾中,一个能发光的灯塔,不管多远多小,都显得格外珍贵。

4.工具的内卷: 从宽基ETF的流出,到A500ETF的火爆,再到行业ETF的逆势吸金,这说明投资工具本身也在“内卷”。

投资者变得更挑剔,他们不再满足于一个模糊的“大盘”,而是希望自己的钱能更精准地投向自己看好的方向。

写到这,这个也没啥好保密的。

我自己的配置思路,其实也在向这个方向靠拢。

我不会去赌创新药什么时候能V型反转,因为那种“精确择时”基本是神话。

但我会承认,在我的资产组合里,需要有这类“孤岛资产”的存在。

它的作用不是让我一夜暴富,而是在我持有的大量“磨人”的宽基资产之外,提供一种“非相关性”的可能。

当大盘萎靡不振时,它可能因为一个临床数据的公布而异军突起。

这种配置,本质上是一种对冲,对冲“宏观复苏”这个故事最终被证伪的风险。

当然,这种操作的“值博率”是建立在对行业基本面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的。

盲目地因为“跌多了”就冲进去,那不叫寻宝,那叫填坑。

对于大部分没有精力去研究复杂财报和临床数据的普通人来说,与其去追逐这些高波动的小舢板,不如老老实实做好资产配置,或者干脆降低股票类资产的整体仓位。

毕竟,在一个人人都想吃“独食”的饭局上,最安全的做法,可能就是先喝口茶,看看他们最后到底谁能吃上饭,谁又被噎着了。

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