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12日战争引起了全球瞩目,尤其是伊朗在战前备受期待的常规弹道导弹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战斗初期,伊朗的弹道导弹反击备受关注,许多人认为,这会是一场“导弹对决”,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伊朗的弹道导弹反击始于14日,第一轮出击时发射了超过100枚导弹,这一波强力反击让不少人认为伊朗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继续发力。然而,接下来的11天里,伊朗的导弹反击规模急剧缩小,甚至选择了10到20枚导弹的小规模波次进行反击。更糟糕的是,这种频繁的小规模反击让以色列空军轻松找到了应对办法,最终成功拦截。
网友也开始热议,认为伊朗战前被寄予厚望的弹道导弹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实力。甚至有评论指出,伊朗的“绝招”导弹似乎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大。那么,伊朗的弹道导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导弹的设计、部署,甚至指挥系统中到底存在哪些缺陷?
首先伊朗的短程弹道导弹Fateh系列,面临着射程不够远的问题。虽然这款导弹使用了固体燃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机动性,但射程仅为300到1200公里。这意味着,伊朗的导弹需要从靠近以色列的西部基地发射才能覆盖以色列本土,而这在高强度的战斗中显然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更为严重的是,伊朗还拥有一些射程更远的液体燃料导弹,如Emad系列和霍拉姆沙赫尔系列,它们的射程可达到2000公里,足以从伊朗中部的安全区域打击以色列。然而,这些液体燃料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较长,且需要庞大的保障系统,一旦发射车离开基地,后勤保障车辆就会成为敌方打击的目标。正因为如此,虽然伊朗拥有这些远程导弹,它们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伊朗的导弹部署方式一直被认为是“地下堡垒式”的,旨在通过隐蔽部署和发射来保护导弹不被发现。然而,从这次战争的结果来看,固定或半固定的发射阵地不仅暴露了伊朗导弹的缺点,还给敌方提供了打击目标。以色列的空军就针对这些固定阵地进行了大规模突袭,特别是导弹洞库的出入口,被精准打击,导致部分发射车无法及时出击。
在战争初期,伊朗的指挥系统暴露出了一个大问题——集中式指挥。伊朗革命卫队的弹道导弹部队指挥完全由革命卫队航天部队掌控,而这一点恰恰成为了敌方攻击的突破口。以色列在开战初期就通过斩首行动,摧毁了伊朗高层指挥官,包括总参谋长、革命卫队司令等,导致伊朗在战初没有能力做出有效反击,甚至一度处于被动局面。
这一教训显然不容忽视。集中式指挥虽然在和平时期看似高效,但一旦遭遇到敌人的精准打击,整个指挥链的瘫痪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分散式指挥体系的构建,对于现代战争中弹道导弹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场冲突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经验教训。首先,弹道导弹的性能不能仅仅依赖于其火力或射程,发射车的隐蔽性、机动性和无依托发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以色列通过精准打击固定阵地的成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现代战争而言,只有保持机动性和分散化部署,才能避免被敌人锁定。
其次,从指挥系统上看,集中式指挥的脆弱性不容忽视。分散式指挥和更灵活的反应机制,能够在敌方采取斩首行动时,迅速恢复指挥链,确保战斗力不至于丧失。
最后,虽然导弹洞库作为传统的防护方式曾被认为是可靠的,但从此次冲突的结果来看,敌人早晚会识破这些阵地的布局,最终摧毁它们。未来的导弹部署,可能需要更多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以应对不同战场上的威胁。
通过这场战争的深刻反思,我们不仅看到伊朗弹道导弹部队的缺陷,也看到了未来战争中可能的挑战。每个国家在进行弹道导弹部署时,必须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些教训,避免落入“老套路”,从而在未来的战场上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