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整整九年。”伊朗前空军军官巴赫拉米面对镜头时,眼里的痛楚几乎要溢出来。
2016年,他随伊朗空军代表团赴华考察歼-10C战机,一度憧憬着引进百架新机重组八个现代化中队。
然而这份宏图被时任总统鲁哈尼搁置,转而追求与法国“阵风”战机的虚幻合作。
如今联合国制裁重启,伊朗的军购通道彻底关闭,昔日的犹豫成了今日的绝境。
为何伊朗的军购窗口彻底焊死?
2025年9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全面恢复对伊朗制裁,武器禁运、核活动限制、导弹技术封锁等多项措施同步生效。
这一决定源于英法德三国触发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而中俄提出的延长伊核协议草案在安理会表决中仅获4票支持,9票反对。
制裁内容不仅涵盖常规武器交易,还禁止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并冻结相关个人与实体的资产。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宣称“天塌不了”,但现实是,伊朗的国防现代化路径已被彻底锁死。
此前,伊朗议员曾高调透露与中俄达成军事合作协议,计划引进苏-35战机和红旗-9防空系统,但中俄官方始终未予证实。
如今,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势必遵守决议,而俄罗斯因俄乌战争拖延交付苏-35,伊朗的装备补充计划基本落空。
伊朗为何在军购路上“原地踏步”?
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后,联合国对伊朗的武器禁运曾暂停五年(2020-2025年),这被外界视为伊朗军备更新的“黄金窗口”。
然而伊朗并未成规模引进先进装备。
究其原因,外汇短缺、内部权力博弈、对西方技术的盲目追捧共同导致了战略误判。
外汇困局:美国单边制裁导致伊朗石油出口收入锐减,军购预算捉襟见肘。
伊朗黑市汇率在制裁重启前已跌至1美元兑112万里亚尔,创历史新低。
内部分歧:强硬派主张自主研发,温和派倾向国际合作。
鲁哈尼政府一度迷恋法国“阵风”战机,甚至提出“技术转让+本土建厂”的不切实际要求,最终导致谈判破裂。
技术认知偏差:伊朗长期低估中俄装备性能。
例如,红旗-9BE防空系统曾被视为S-300的替代选项,但伊朗更倾向等待俄罗斯S-400,却因国际制裁迟迟未能到位。
防空漏洞与装备代差的残酷现实
伊朗的军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2025年6月,以色列F-35I战机空袭伊朗核设施时,伊朗防空系统几乎毫无反应。
S-300雷达被电子压制,国产“巴瓦尔-373”系统指挥链路瘫痪,甚至出现“防空警报未响、将领未进指挥所”的混乱场景。
装备老化:伊朗空军主力仍是1970年代的美制F-14、F-4战机,超期服役40年。
其AN/AWG-9雷达探测距离不足200公里,而以色列F-35I的AN/APG-81雷达可在400公里外锁定目标。
体系割裂:国防军与革命卫队各自管理防空系统,数据链不兼容。
例如,“巴瓦尔-373”与S-300无法共享信息,导致拦截效率低下。
电子战短板:以色列通过“震网”病毒升级版篡改伊朗导弹制导参数,并利用电磁压制使伊朗雷达“失明”。
中俄为何难以突破制裁红线?
尽管伊朗与中国签有《中伊全面合作计划》(2021年),但联合国制裁框架下,中俄军售面临巨大政治风险。
中国一贯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且在中东平衡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向伊朗出售武器可能引发沙特等国的反制,影响中国在地区的能源利益与“一带一路”项目。
俄罗斯则因乌克兰战争受阻。
苏-35的交付需通过散件运输,周期漫长,而S-400系统优先供应本国战场,伊朗订单被无限期推迟。
更关键的是,联合国制裁具备国际法效力,任何违约行为都可能招致次级制裁,使中俄经济雪上加霜。
没有先进武器的伊朗靠什么抵御威胁?
伊朗试图以“不对称战力”弥补常规军力不足,例如发展无人机和弹道导弹。
但现代战争中,制空权与防空体系决定生存底线。
以色列已扬言“摧毁伊朗轴心”,而伊朗若无歼-10C、苏-35等四代机,无法对抗F-35的隐身优势;若无红旗-9、S-400等远程防空系统,关键设施仍将暴露在打击范围内。
伊朗宣称将加速国产“巴瓦尔-373”升级,但其雷达反隐身技术尚未突破,且受芯片等原材料制裁制约,性能提升有限。
更严峻的是,制裁可能导致伊朗军工人才进一步流失,逆转工程与仿制路线已接近瓶颈。
有观点认为,伊朗的困境源于对国际规则的轻视,若早日妥协于核协议,或可换取制裁松绑;但反对者指出,美国“极限施压”本质是霸权逻辑,妥协只会助长干涉。
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小国的自主国防是否永远只能二选一:要么屈服于政治条件,要么承受技术孤立?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