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里,某个负责分析俄军动态的情报官,日子肯定不好过。
我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喝着速溶咖啡,计算着俄国人还能从哪个角落里再挤出点兵力来。
可就在他快要得出“敌军已油尽灯枯”的结论,准备下班回家时,克里姆林宫那边,普京轻轻打了个响指。
然后,Duang!
四十万大军,凭空出现在了战场编制里。
那位情报官手里的咖啡估计是洒了。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凯恩上将的反应更直接,他对着一屋子将军说:“事情不对劲”。
这话说得,简直是年度最实在的废话。
何止是不对劲,这简直是把国际象棋的棋盘,硬生生给掀了。
这四十万,不是新兵,不是动员兵,他们是俄罗斯联邦国民警卫队。
一支听起来就很“内务”的队伍,对吧?
搁在以前,这帮人的形象,大概就是戴着头盔、拿着防爆盾牌,在莫斯科街头处理点“群体性事件”的狠角色。
说白了,就是普京手里最硬的“家丁”,一支用来对内、而不是对外的力量。
他们的装备,顶了天也就是些装甲车,小口径武器,专门克制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可现在,这些“家丁”鸟枪换炮了。
他们的总司令,维克托·佐洛托夫——一个从普京还是圣彼得堡副市长时就跟在他身边的贴身保镖——站出来,云淡风轻地宣布,他的部队要开始接收重武器了。
坦克、自行火炮、多管火箭炮、无人机……听听这清单,这哪是“家丁”啊,这分明是要组建一支“御林军”!
这事儿妙就妙在这里。
这支部队,它不归国防部管,它直接听命于普京。
还记得普里戈任那场闹剧吗?
瓦格纳的坦克在高速公路上狂飙,直逼莫斯科,国防军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普京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背叛。
那场未遂的兵变,估计让他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枪杆子,还是得牢牢攥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
佐洛托夫,就是那个最信任的人。
他手下这四十万大军,就是普京真正的“保险”。
他们存在的意义,第一层是防止内部再出幺蛾子,第二层,才是被派到乌东那些新占领的地盘上,去干那些正规军不屑于干、也干不好的“脏活”。
比如清剿游击队,维持占领区秩序,把那些不服管教的本地人,挨个“教育”一遍。
你看,这步棋多毒。
把最忠诚的部队变成一支重装集团军,派去后方“打地鼠”,把消耗在治安战里的几十万正规军给解放出来。
这些腾出手的俄军能干嘛?
他们可以集结起来,变成一把真正的铁拳,去砸开乌军的防线。
这下你明白那位美国上将为什么会觉得“事情不对劲”了吧?
因为北约一直以来的算盘,是把这场战争变成一场俄罗斯的“失血秀”,让乌克兰人当那块磨刀石,慢慢把俄军的血放干。
结果现在,人家直接搞起了“体外循环”,不仅血没流干,还变戏法一样多出了一支生力军。
更要命的是,战争打的是消耗,消耗的不光是武器,更是人。
乌克兰那边,已经把征兵的年龄上限提了又提,大街上抓壮丁的新闻都快不是新闻了。
一支军队里,当你的程序员、面包师、艺术家都被迫拿起枪的时候,你很难要求他们像职业军人一样,把打仗当成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而对面呢?
无论是俄军合同兵,还是这四十万国民警卫队,他们都是职业的。
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份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
一边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边是为了卢布和前程而战。
短期内,前者或许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可战争一旦拖入年复一年的烂仗,心态的天平,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当丹·凯恩上将警告说“美国的对手团结起来了,军队必须做好战争准备”时,他内心的潜台词恐怕是:我们好像玩脱了。
那个曾经以为可以轻松拿捏的“大号加油站”,不仅没倒下,反而亮出了更锋利的爪牙。
这四十万大军的动向,才是接下来真正的戏肉。
他们究竟会成为乌东地区的“压路机”,还是普京留在莫斯科城下的“定海神针”?
无论答案是哪个,棋盘上的游戏规则,都已经变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