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法令之下,一家在荷兰合法经营了六年的中资芯片企业,一夜之间失去了控制权。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采取了一项震惊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行动,对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发布部长令,冻结其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权限。
随后,荷兰法院又裁定暂停中方CEO职务,将公司99%的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并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这意味着,尽管闻泰科技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但已失去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实际控制权。
荷兰政府此次行动,使用了一件尘封多年的法律武器——《商品供应法》。这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法律,原本是为应对战争或重大危机时期的物资短缺问题,如今却成了干预中资企业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程序上,荷兰政府的行动堪称“精准打击”。部长令于9月30日发布,第二天安世半导体的三名外籍高管就向法院提交了紧急请求。
法院在未开庭审理的情况下,当天就裁定暂停中方董事职务,几天后更是将公司股权移交第三方托管。
更令人惊讶的是,荷兰政府声称采取行动的原因是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却未提供任何具体细节和证据。
这种模糊的指控,让中资企业几乎没有辩解的机会。法律的外衣之下,难掩其强取豪夺的实质。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大西洋彼岸,就会发现荷兰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就在荷兰发布禁令的前一天,美国政府刚刚升级了出口管制规则,对中资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实施追加管制。
时间上的高度巧合,揭示了美荷两国在芯片战略上的协同配合。
闻泰科技一名高管在内部会议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荷兰经济事务部不过是“跟在美国政府身后的一只温顺绵羊”。尽管荷兰方面声称美国未参与其决策,但很难让人相信这仅仅是巧合。
美国一直在推动对中国的“科技围堵”战略。2024年12月,闻泰科技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2025年美国又推出“50%规则”,将制裁范围扩大至控股子公司。荷兰此次行动,恰恰落实了美国对中资技术资产的“追溯性围堵”。
安世半导体并非一家普通企业。它源自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历经恩智浦时代的淬炼,如今已成为全球分立器件与逻辑器件的龙头企业。
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2024年,安世半导体为闻泰科技贡献了22.97亿元净利润,占母公司整体净利润的268.87%。
这意味着,失去了安世半导体,闻泰科技的其他业务实际上将处于亏损状态。这正是荷兰政府锁定安世半导体作为目标的重要原因。
在电动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今天,车规芯片已成为战略资源。荷兰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接管安世半导体,实质是要控制这些关键芯片的供应权,确保欧洲在汽车产业变革中不掉队。
安世半导体事件是一个危险先例,标志着全球化退潮期,核心技术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过去,国际社会默认合法完成的并购交易应受到产权保护,但荷兰政府的做法打破了这一共识——即便中资企业已持有安世半导体近100%股权达六年之久,仍可能因地缘政治变化被剥夺控制权。
这一事件将引发全球跨境投资的信任危机。当任何国家都能以“安全”为名抢劫他国投资企业,全球商业体系的信任基础将被动摇。
跨国公司不得不重新评估在欧美国家的投资安全,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
对中国企业而言,安世半导体的遭遇警示我们:单纯的商业逻辑已不足以保障海外资产安全。
未来中企出海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在敏感领域设立“防火墙”,避免核心技术过度集中于地缘政治高危地区。
安世半导体的命运尚未最终定论。闻泰科技已启动法律程序挑战荷兰冻结令的合法性,这场法律战可能成为事态升级或缓和的关键节点。
无论结果如何,此案已释放明确信号: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关键技术领域的外资企业,即使合法合规,也可能成为国家权力干预的对象。
几百年过去了,西方国家虽然穿西装、打领带,自诩“文明人”,可骨子里的海盗作风从未改变,只是当年的劫掠证,如今变成了法律条款。
#闻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