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跟你说,你家天花板上悬着一颗定时炸弹,你慌不慌?现在我告诉你,咱们全人类头顶上的那片天,早就不是什么空旷的诗和远方了,那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垃圾场,而且里面的每一片垃圾,都可能是一颗要命的子弹。
你可能觉得我危言耸听,那咱就掰扯掰扯。一块巴掌大的金属,听起来没啥了不起的,对吧?但你得看它在哪儿。在太空里,这玩意儿的速度能达到每秒7.8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一眨眼的功夫,它已经从北京的东三环飞到了西三环。在这种速度下,一块重量不到一斤的金属片,它携带的能量,就跟一辆两吨重的越野车以60公里时速迎头撞墙差不多。欧洲航天局的专家们算过一笔账,这能量换算成炸药,相当于三分之二斤的TNT。有实验室拿同样能量的铝球做过实验,结果咣当一下,就在3毫米厚的铝板上撕开了一道4厘米长的口子。这要是撞在空间站上,那可就不是“戳个窟窿”那么简单了,那叫“开膛破肚”。
就在11月4日凌晨,咱们的神舟二十号飞船,就差点跟这么个“铁疙瘩”来了个亲密接触。当时,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一个编号为“19825U”的物体,正以惊人的速度逼近我们的飞船。最危险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1.1公里。在地面上,1.1公里够你溜达一刻钟了,但在时速两万八千公里的太空里,这点距离连一秒钟都撑不到,简直就是“脸贴脸”了。按照国际上的规矩,只要两个航天器距离小于5公里,就得拉响警报;小于1公里,那没得说,必须得赶紧“挪窝”。
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紧急避险”就在我们酣睡时悄然上演。凌晨2点48分,一道指令从北京发出,神舟二十号的发动机立刻点火,花了整整300秒,硬是把自己的轨道抬高了3.2公里。这一通操作,总共烧掉了大约11.4公斤的燃料。很多人可能心疼这燃料,但跟航天员的生命和几百亿的国家财产比起来,这点消耗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这就是热搜上那句“紧急规避”背后,不为人知的惊险故事。
事后,北美防空司令部一查,才揭开了这个“肇事者”的真实身份。你猜它是什么?居然是一块早就该进历史博物馆的老古董——1975年苏联发射的“宇宙-778”卫星上的一块抛物面天线。这块长宽大约10厘米、重0.42千克的天线残骸,已经在轨道上孤零零地飘了整整49年。一个将近半个世纪前的幽灵,差点就让咱们最先进的航天任务翻了车,这事儿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你可别以为这只是个例,纯属咱“点儿背”。实际上,咱们头顶的太空,现在比北京早高峰的五环路还要挤。根据美国宇航局轨道碎片办公室10月底刚出的报告,现在轨道上大于10厘米的碎片,已经突破了3.6万件,比四年前多了快四分之一;要是算上5毫米以上的,那数量更是超过130万件。把整个地球表面摊开,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块大碎片在晃悠。更要命的是,这些碎片还会“生孩子”。它们之间只要一碰撞,就会产生更多、更小的碎片。2009年,美国一颗商业卫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的军用卫星就撞上了,那场面,简直是天女散花,一下子就炸出了2000多块能被追踪到的新碎片。这种“一生二、二生三”的连锁反应,就是科学家们担心的“凯斯勒综合征”,一场永不落幕的太空“连环车祸”。
面对这么个“枪林弹雨”的环境,咱们的空间站能高枕无忧吗?当然不能。我们的航天工程师们,早就准备了三道“护身符”。
第一道,叫“全球预警网”。咱们国家航天局和美军的太空防御中队有数据共享协议,人家每天至少给我们发四次最新的轨道数据。这就好比有了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网”,任何不怀好意的碎片想搞“突然袭击”,我们至少能提前24小时收到红色预警。
第二道,就是这次神舟二十用的“主动避让”。我们的飞行控制条例里写得明明白白,只要有东西凑到5公里以内,就可以启动避让预案。为了保证能随时“跑路”,飞船里预留的燃料,必须够一年内至少躲上10次。这次抬升轨道虽然烧了点燃料,但只占总燃料的0.7%,对后续任务和返回地球,一丁点影响都没有。说白了,就是宁愿多花点油钱,也绝不拿人命去赌。
万一真有哪个不长眼的碎片躲过了预警,直接冲过来怎么办?那就得靠第三道保险——“结构硬扛”。咱们空间站的舱壁,可不是一层铁皮那么简单。它采用的是一种叫“惠普尔防护结构”的设计,外面是铝合金蒙皮,中间是好几层比钢铁还结实的凯夫拉材料,最里面还有缓冲板。这套“装甲”对付5毫米以下的小碎片,基本能做到“打不穿”。就算遇到1厘米级别的,我们还能通过调整空间站的姿态,让那些不那么重要的部分,比如太阳能帆板、货运飞船去“挡枪”,牺牲“车”保“帅”,确保航天员待的核心舱万无一失。
可话又说回来,躲,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燃料再多,也架不住天上的垃圾越来越多。所以,光会躲还不行,还得学会“扫垃圾”。从2022年开始,咱们的“遨龙”系列空间碎片清理卫星,已经搞了好几次在轨试验了。它们就像太空里的“清洁工”,伸出机械臂,抓住那些报废的卫星,然后带着它们一起冲向大气层烧毁。到2025年,我们还计划发射“遨龙-4”,去测试一种更酷的技术——“激光烧蚀降轨”,用高能激光去“吹”那些大块碎片,把它们推到更低的轨道,让地球引力在半年内就把它们解决掉。连商业公司都坐不住了,中科宇航的“清道夫-1”明年就要上天,试验一种“薄膜增阻”的方案,给垃圾贴上一张大膜,增加空气阻力,让它自己掉下来。这个方案的成本,只有国际报价的三分之一。
在我看来,太空垃圾这事儿,早就不是哪个国家自己的家务事了。地球轨道是全人类的公共高速公路,不是谁家的后院。每一次为了省事儿,懒得把报废卫星降轨处理的行为,每一次为了炫耀武力,搞什么反卫星导弹试验的举动,最终都会变成悬在所有航天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天你扔一块砖头,明天可能就砸到自家的屋顶。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热搜,我希望大家少一点“吓死宝宝了”的惊呼,多一点“赶紧把垃圾清了”的敦促;少一点“又是某国在搞鬼”的指责,多一点“看看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案”的自信。
把太空的纯净留给科学探索,把安全的环境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干的正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