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灯光下,浙江传媒学院艺考现场的张同学扬起嘴角的瞬间,评委席传来一阵低呼。这个被网友称为"小虞书欣"的女孩或许没想到,她标志性的甜美笑容会在24小时内席卷社交平台,更引发了一场关于艺考选拔标准的深层讨论——在颜值即流量的时代,艺术院校究竟该以专业能力论英雄,还是向"观众缘"妥协?
翻开中戏、北电等顶尖艺术院校的招生简章,对"五官端正""气质佳"的模糊要求已存在多年。但这位神似虞书欣的考生走红背后,暴露出更微妙的评判逻辑:当某考生与当红明星存在气质关联时,其获得的关注度呈几何级增长。现场目击者描述,张同学表演时评委明显前倾的身体语言,与她说完"终于考完了"后引发的集体微笑,都印证着亲和力的隐形加分。这种现象在表演类考场尤为显著,去年上戏三试就出现过"小周迅""小胡歌"的民间称号流传。
专业院校的教授们对此态度微妙。某不愿具名的表演系考官坦言:"我们当然要考察声台形表,但当两个考生专业分相近时,有观众缘的那个确实更容易脱颖而出。"这种选择并非全然向流量低头,而是基于残酷的市场法则——数据显示,近三年爆款剧集中,83%的新人演员都具备"第一眼好感度"。中央戏剧学院2022年增设的"舞台表现力"课程大纲里,甚至专门包含"微表情管理"章节,被业界视为对市场需求的妥协。
但争议随之而来。曾培养出多位影帝的资深教师王劲松公开质疑:"如果艺考变成'仿星大赛',我们和选秀综艺有什么区别?"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去年某地方院校表演系被曝出"颜值分"占比达30%,引发教育部门专项整顿。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考生开始研究当红明星的微表情,某艺考培训机构甚至推出"虞书欣式笑容特训班",标价高达2万元/课时。
张同学本人的回应或许提供了新思路。当记者问及是否刻意模仿偶像时,这位虞书欣的忠实粉丝摇头:"我只是在做自己。"她的艺考视频显示,除标志性笑容外,台词展示环节的爆发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种"专业基底+个人特质"的组合,恰是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扈强强调的"新演员标准":"观众缘是锦上添花,绝不能本末倒置。"
在这场讨论中,真正被忽略的是艺考本身的多元评价可能。上海戏剧学院近年推出的"角色适配度测试"值得借鉴:考生需针对不同剧本片段切换表演风格,评委则考察其可塑性而非固定形象。就像张同学采访中说的"希望能像虞书欣传递快乐",艺术教育的本质或许正在于:既保护个体特质的火花,又锤炼出足以承载这份特质的专业容器。
当舆论场还在争论"像明星该不该加分"时,更多院校已悄然改革。中国传媒大学最新艺考方案中,"个人特质展现"仅占15%,且明确规定"不得与特定艺人作类比"。这或许预示着艺考改革的终极方向:既不扼杀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笑容,也不让考场变成流量的延伸战场。毕竟,真正的观众缘从来不是复刻他人,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