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凌晨三点,张伟的眼睛死死钉在屏幕上,那根绿色的K线像一根针,一下一下扎着他的心脏。
仅仅两个小时,账面上的浮盈就从8%缩水到了3%,恐慌像潮水一样漫过喉咙。
他脑子里有个声音在尖叫,跑,快跑,还记得上次那只票吗,就是因为犹豫,最后亏了20%才割肉离场。
他再也受不了了,手指颤抖着,狠狠地砸在了卖出键上。
世界清静了。
第二天早上,张伟是在一阵手机提示音中惊醒的,他拿起来一看,昨天卖掉的那只股票,开盘就拉了个涨停。
那一刻,他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
这种感觉,太熟悉了。
精心挑选的股票,涨五个点就慌着跑路,转身却看见它翻了一倍;看见板块大涨冲进去,第二天小小的回调就把他吓得屁滚尿流,刚卖掉,股价就直线反弹。
他总觉得,自己像是被市场下了诅咒,一个专门错过牛股的魔咒。
在一次几乎赔光了积蓄后的朋友聚会上,他把这事当笑话讲,却发现桌上的人,个个笑得比哭还难看。
直到一个朋友提到了他叔叔的一位老师,一位清华经管学院的老人,姓王,在股市里三十年了。
朋友说,那位王教授从来不看那些花里胡哨的指标,交易软件里干净得像张白纸,却能稳稳地跑赢市场。
有一次在个小范围的沙龙上,有人问他抓牛股的秘诀,他只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他说,A股最不缺的就是牛股,缺的是能把牛股从头拿到尾的人。
我们亏钱,八成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心态早就崩了。
001
心态?
张伟当时觉得这纯粹是鸡汤。
他一个研究了MACD、KDJ、布林线快十年的技术派,难道还会被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打败?
他不信。
直到后来,他才慢慢明白,那根把他吓得半夜卖出股票的K线,其实根本没跌破什么关键支撑位,击垮他的,只是他自己对亏损的想象。
行为金融学里有个概念叫前景理论,说的是人对损失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同等收益的快乐。
亏100块钱的难受劲儿,可能要赚300块钱才能勉强抚平。
这就是为什么股市里一个5%的正常回调,在无数个像张伟这样的散户眼里,看起来就像是天塌下来的前兆。
那种恐惧,是刻在基因里的,它会让你忘记所有的技术分析,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卖出。
清华那位老教授一针见血地把这称为恐惧死穴,把正常的回调当成趋势反转,跟风割肉,精准地卖在下跌的最低点。
而当市场真的跌出机会,遍地都是便宜筹码时,这种恐惧又会变成不敢进场,眼睁睁地看着底部窗口关上。
02
可另一面,人又是贪婪的。
张伟想起他为数不多的几次大赚,其中一次,一只股票已经涨了40%,他觉得自己是股神附体,觉得它能涨到100%。
于是他无视了所有见顶的信号,甚至加了杠杆。
结果,一个星期内,利润全部回吐,还倒亏了15%。
这种在涨势里总盼着再多赚一个点的心态,不设止盈,最终让到手的鸭子飞走,就是教授口中的贪婪死穴。
在下跌时,这种心态又会变成侥幸心理,觉得马上就会反弹,死活不肯止损,结果就是越套越深,直到最后扛不住了,一刀砍在深可见骨的地板上。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心理,贪婪和恐惧,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叫作处置效应的心理陷阱。
简单说,就是我们太喜欢卖掉赚钱的股票,落袋为安,而太不愿意卖掉亏钱的股票,不愿承认自己失败。
就像彼得,林奇说的,人们总是急着把花园里的花拔掉,却不停地给杂草浇水。
数据冰冷地印证了这一切。
有人统计过,在A股,贡献了绝大部分交易量的散户,整体上却是亏损的。
尤其是在市值十万以下的小账户里,亏损比例尤其惊人,在2016到2019年的那轮行情里,这个群体的平均亏损超过了20%。
而同期,机构投资者的平均收益是正的1122%。
差距背后,真的是选股能力吗?
003
除了贪婪和恐惧,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绪在撕扯着散户,那就是急躁。
张伟自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空仓的时候,看着大盘涨就浑身难受,生怕踏空了几个亿的行情,于是脑袋一热就追高冲进去。
可一旦持仓,如果股票三天不涨,他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是不是自己买错了,然后匆匆忙忙换到另一只看起来马上要涨的股票上。
这种追高,被套,割肉,再追高的恶性循环,就是急躁死穴。
根据一些研究,A股散户的年换手率高达300%到500%,这种频繁的交易背后,是一种对自身短期判断力的过度自信,以及生怕错过任何机会的焦虑。
但市场的真相却是,大部分时间里的等待,都是在规避风险。
那位王教授有个说法,他说空仓是规避亏损的最佳策略。
听到这话时,张伟的内心是受到巨大冲击的。
他一直以为,在股市里,战斗才是常态,买入和卖出才是实现价值的手段。
他从来没想过,什么都不做,安静地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策略。
004
那位老教授并没有停留在批判人性弱点上,他给出了一套可以执行的打法,一套用来对抗本能的纪律。
听起来很简单,却招招都打在人性的七寸上。
比如应对贪婪,他提出一个叫梯度止盈法的东西。
进场前就设好第一个止盈位,比如15%或20%,一旦达到,不管后面看起来有多美妙,立刻先卖掉一半仓位。
这一下,就把一半的利润锁进了口袋。
这种落袋为安的确定性,是用来对冲贪婪最好的武器。
剩下的一半仓位,你可以继续博取更高的收益,但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你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再比如止损,他强调必须用规则替代侥幸,设两条线,绝对止损线,比如亏损超过5%,和信号止损线,比如跌破了5日均线。
哪条线到了,就必须离场,没有任何借口。
最关键的是,他还规定,止损后必须强制空仓三天。
这三天不是为了让你冷静,而是为了打破那种因为亏钱而急于回本的报复性交易的冲动。
至于持仓,他只看两个东西,5日均线和量能。
只要股价在5日线上,量能正常,那就拿着。
期间所有的小道消息,股吧里的哭喊和狂欢,统统屏蔽。
他说,你的心态必须有一个锚,这个锚不能是别人的情绪,只能是客观的技术信号。
把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则串起来,张伟突然发现,这其实是在构建一个反人性的交易系统。
它在用一个个强制性的动作,去隔绝你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可能涌现出的贪婪,恐惧和急躁。
它不是在教你如何预测市场,而是在教你,当市场波动时,如何管住你自己的手。
05
当然,知道了规则,和能够做到,中间还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那位老教授说,当你的心态开始失衡的时候,身体是会发出预警信号的。
比如,你开始一天交易超过三次,或者在没有明确信号时就冲动下单,这就是决策急躁的信号,必须立即停手。
或者,你因为持仓的涨跌开始失眠,一天到晚盯着屏幕超过八个小时,情绪变得暴躁易怒,这就是情绪失控的信号,必须马上减仓,直到你对账户的波动感觉不那么强烈为止。
他说他都六十多岁了,还能在市场里稳定赚钱,靠的不是比年轻人反应快,而是把这些纪律刻进了骨子里。
他常说,牛股从来不是你千辛万苦找来的,而是靠你足够稳的心态,把它等来的。
在你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洗盘和震荡后,那些心态不稳的筹码被清洗出局,最后留下的,才是能吃到主升浪的人。
张伟不知道自己最终能不能做到,但他好像明白了一件事。
在这个市场里,真正的敌人,可能从来都不是什么神秘的庄家,也不是变幻莫测的大盘,而是那个在深夜三点,因为一根3%的绿色K线就心跳加速,最后颤抖着按下卖出键的,自己。
信息来源:
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研究论文
A股投资者行为模式分析报告
部分财经媒体及投资沙龙的公开纪要